近日,中铁七局承建的赞比亚伊索卡-纳孔德道路升级项目(107公里)KM103至KM201段共计98公里道路顺利通过初期验收。这条现代化公路横贯赞比亚北部经济走廊,以卓越的工程质量、创新的技术应用和深度的本土化合作,成为中赞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之作。
项目概况:横贯经济走廊的交通脊梁
赞比亚107公里道路升级项目(ISOKA至NAKONDE段),是连接赞比亚与坦桑尼亚的重要跨境干线工程。项目将原9米宽沥青路拓宽至11米,采用双层沥青混凝土结构(总厚27.5厘米),包含路肩及行车道升级,合工期40个月。自2018年中标以来,项目团队克服了复杂地质、多变气候和资源短缺等挑战,不仅承载着中赞两国对基础设施合作的期望,更肩负着促进区域交通互联、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任,充分彰显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基建领域的实力与担当。
攻坚实录:非洲热土上的中国担当
作为连接赞比亚与坦桑尼亚的关键陆路通道,KM103-KM201段建设涵盖路基拓宽、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设、1座收费站建设、新建停车场、桥梁修复及排水系统改造。面对雨季洪涝频发、复杂地质条件等挑战,中铁七局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中国标准的路基固化技术,施工效率提升30%,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KM103至KM201段的初期验收圆满完成,标志着项目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后续竣工验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验收不仅体现了中铁七局在非洲市场的技术实力和项目管理水平,也进一步加深了与赞比亚公路局的合作关系,为公司在赞比亚地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ESG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答卷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铁七局积极践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E-绿色施工构筑生态屏障。项目团队严格遵守环保法规,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合理规划施工场地、控制施工扬尘、处理施工废水等。此外,项目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对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实现了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S-授人以渔的共赢实践。中铁七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雇佣当地员工、培训当地人才、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累计雇佣当地员工1826人次,培养67名机械操作手并获得资质认证,培养43名属地技术骨干,30余家当地企业参与物资供应。项目建设期间,组建由酋长议会、政府组织、妇女代表构成的“社区共治”,累计解决民生诉求89项,纠纷调解成功率100%。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增进了中赞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G-非洲基建的中国方案。中铁七局秉持合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通过科学的公司治理,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团队精心组织施工,合理安排工序,确保工程进度稳步推进。在碎石生产和土方施工方面,克服当地资源短缺的困难,优化生产工艺和施工方案,保证了碎石质量和供应,为路面结构层施工奠定坚实基础。在路面施工中,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质量,从水泥稳定底基层到沥青砼上面层,层层把关,确保路面平整度和承载能力。此外,项目团队注重交通便道的围护和管制,确保施工期间道路安全和交通顺畅。
全链赋能:激活区域发展新引擎
该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改善赞比亚东北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连接赞比亚与坦桑尼亚的重要交通干线,它将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人员交流,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该路段作为坦赞跨境贸易核心通道,其现代化改造直接惠及沿线数十万居民:各类农产品运输成本下降45%,预计年带动咖啡、蜂蜜等特色产品出口增长,新建的称重站与边检口岸联动,跨境货车通关效率提升60%。
共创未来:浇筑中非命运共同体
“我们不仅要留下一条路,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项目总工阮海峰表示,“通过‘理论体系+实操标准+数字工具’的三维赋能,未来赞比亚工程师将自主完成从日常养护到大修升级的全流程管理。”“这条道路的每一公里都镌刻着中非工程师的共同智慧,”中铁七局赞比亚负责人郭冬冬表示,“我们将以此次验收为起点,把中国建造的‘硬实力’与属地化发展的‘软智慧’深度融合,为赞比亚实现2030年国家愿景注入持久动力;将‘中国建造’升级为‘中非共创’,为非洲工业化进程铺设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此刻,崭新的柏油路面在非洲艳阳下熠熠生辉,蜿蜒的黑色缎带正将希望送往远方。这条凝结着创新与友谊的道路,不仅是车轮下的坦途,更是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注脚,正在书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