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合肥市高规格、高配套、高投入建设农村公路,着力从建设数量向提质增效转变,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基层群众打造了畅通、安全、舒适、美好的通行环境。
一、注重规划引领,主动提标扩面
以“加大对外立体通道建设,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交通发展定位,编制合肥市农村公路县道网规划(2017-2030年),完善农村公路网布局,科学指导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计划到2030年,全市县道路网规模达到3141公里,进一步改善合肥市农村地区出行条件,增强县际间、县城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全面覆盖县域内经济发展中心、主要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重要节点沥青网sinoasphalt.com。
坚持高标准定位,规划县道全部提升至二级公路标准。合肥市在省交通运输厅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任务目标基础上,主动提标扩面,全市建设规模,设计标准,投资规模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截至目前,合肥市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已开工1.23万公里,已完工1.06万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74亿元,市级补助资金117亿元。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所有乡镇通达二级公路,所有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通达四级及以上公路。
二、注重过程管控,严格规范程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四方面严抓过程管控。一是严格控制时间节点。在下达建设计划的同时,明确了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程序、主要工序、开工和完工时间节点目标,加强工作调度,层层落实,步步跟进,加快推进项目进展。二是疏通审批招标程序。市级负责审批的项目,实行设计评审和批复工作“三日办结制”。项目业主单位协调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优化工作程序,开辟工程招标“绿色通道”,加快了前期工作进度。三是健全监管责任体系。按照“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第三方巡查”的要求,建立五级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了5家甲级监理单位和5家甲级检测单位开展第三方巡查巡检。四是质量安全延伸管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向设计阶段延伸,向招标阶段延伸,向施工标准化建设阶段延伸,多层次全方位促进畅通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平衡发展。
三、注重质效并举,推动综合发展
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实施过程中,合肥市坚持“大交通”理念,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和产业深度融合,助力精准扶贫。
发展“交通+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抓好景区硬件建设,改善景区外部交通环境,做到景点间互联互通,形成规模性的休闲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肥东县实施包公镇廉政文化园旅游道路、长临河绿道等,规划建设精品生态旅游线路;肥西县实施三河、紫蓬山、官亭林海等旅游景区连接线建设,形成旅游精品环线;巢湖市修建景区旅游公路66公里,设立旅游专用交通标识,完成环巢湖国家风景大道巢湖段工程,推进环巢湖沿线景观长廊绿道等建设,为广大游客提供畅安舒美的交通环境。
发展“交通+产业”,做大做强企业。从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着手,结合当地突出产业需求,“让企业进得来,让产品出得去”。长丰县通过实施畅通工程建设,提高了县内农副产品外运效率,促进中北部乡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巢湖市实施烔长路、栏滨路等项目,加强合巢产业新城、巢湖半岛科学城公路网建设,惠及中材集团、海螺水泥等重点企业。
发展“交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着力下好交通扶贫的“先手棋”,解决好制约贫困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改善贫困村出行和投资环境,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2016-2019年合肥市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等扶贫项目535公里。长丰县实施交通扶贫项目,为草莓、稻虾共养等扶贫项目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便于鲜活产品快速外运、销售。庐江县在贫困村项目入库时给予政策扶持,有效促进特色种养业、光伏发电等产业发展。巢湖市按照“交通夯基、产业壮大、群众脱贫”的思路,带动了瓜蒌、草莓、葡萄种植、光伏产业、生猪养殖等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