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硬核实力,从紧追,到跟跑,再到领跑,我们致力于顶替进口、填补空白。”近日,三元共聚聚乙烯F1815在生产厂试用成功的消息传来,天津石化化工工艺高级专家吴文清很开心。天津石化20万吨/年小乙烯装置焕发活力沥青网sinoasphalt.com。
依靠科技进步,立足装置实际情况,瞄准聚烯烃高端市场开发新产品,天津石化实现了“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达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好预期。今年以来,天津石化小乙烯装置产出7种聚乙烯新品、6种聚丙烯新品,高附加值专用料占比达79.5%。
紧盯市场调结构
天津石化老厂的乙烯装置产能仅为20万吨/年。他们利用小装置灵活的特征,坚持创新。
1998年,天津石化乙烯装置迫切需要通过扩能降成本求发展,而乙烯要扩能,下游聚乙烯装置的产能是瓶颈。西方发达国家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态生产技术是最佳手段,但技术引进费用高达500多万美元。经过近一年的参数采集摸索,他们先后攻克了冷剂选择、冷凝分率控制等诸多难题,成功完成了气相法聚乙烯冷凝技术国产化开发应用,使聚乙烯产能提升一倍,实现了14万吨/年乙烯装置扩能到20万吨/年的目标。2015年底,该公司完成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气液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艺成套技术开发”。这次技术创新为新品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让“走高端技术路线,打差异化品牌产品”成为现实。
今年8月,聚乙烯装置切换牌号10次,创年内生产调整新高。“什么产品市场好、利润高,我们就生产什么。”聚乙烯车间主任王晓飞底气十足。今年以来,化工产品市场起起伏伏,他们紧盯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始终保持高负荷生产状态。员工精心操作,不断扩大盈利空间。
迎难而上研发新品
填补空白的背后,是从催化剂到生产、工艺、操作的一系列创新。
以高分散粒料聚乙烯产品为例,熔融指数在50左右,受热后很稀,造粒困难,只有两家跨国公司能够生产,而当时烯烃部只能生产熔融指数在2左右的产品。面对客户的需求,他们选择攻关突破。“高熔指产品平均粒径小,易发黏,反应器里的状态不好,导致工艺操作控制难度加大,严重时分布板、换热器会出现堵塞。如果撤热不及时,就会爆聚。”烯烃部技术质量科副科长崔宇辉介绍。
他们以积累的数据为依托,从催化剂配方调整入手,提高催化剂活性,调整、优化聚合反应参数和造粒参数,修改完善生产方案,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制定了应对方案。
如今,高熔指产品成为天津石化聚乙烯装置的拳头产品、高效益产品;装置产品的熔融指数跨度大幅增加,装置能生产50~100高熔指系列产品,满足了客户的不同需求。“我们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小装置开出高水平,也培养了一支敢打善拼的高素质队伍。”王晓飞说。
产销研用相结合
“我们通过装置将科研、设计、设备制造等相关人员联合起来,对关键、有战略发展意义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联合攻关。自主开发的技术以最快速度实现工业化生产。”吴文清介绍。
他们立足装置,搞懂搞透原有装置技术再创新;立足装置,产销研用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让创新之路事半功倍;立足装置,与收集前沿研究信息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从催化剂研制、添加剂的配方开发,到工艺优化、生产销售,再到产品服务,产销研用链条逐渐形成。
天津石化聚烯烃高档新产品中,先后有高熔指系列产品,以及聚乙烯DFDA6010、聚丙烯CM01等多个牌号成功顶替进口,打破了国外知名企业的市场垄断。聚乙烯2650、聚丙烯5015M和EPS30R成功出口日本、越南、马来西亚。产销研用链条各个环节的配合愈加默契,天津石化小乙烯始终保持着创新工作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