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民生得改善,交通来开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交通运输业不断深化改革,向高质量目标坚实迈进。70年来,广东交通人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特别是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桥梁建设,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树立起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沥青网sinoasphalt.com。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交通发布推出《70年 广东交通日日新》系列报道,寻迹广东交通人的奋斗之路。
广东公路桥梁建设领先全国水平 被誉为“桥梁博物馆”。首期,我们走进广东桥梁,带你从“广东跨度”了解“广东跨越”。
2019年4月2日,在粤港澳大湾区,跨越珠江口两岸的又一座特大桥——南沙大桥(建设期间为虎门二桥项目)正式开通,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它与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等在珠江口东西岸架起横向“黄金通道”,共同撑起粤港澳大湾区的“主心骨”。
长龙卧波,气势如虹。南沙大桥由两座超千米悬索桥组成,其中坭洲水道桥1688米,跨径位居钢箱梁悬索桥世界第一。
大桥开通后,从广州南部到东莞的路程可缩短10公里,比现在缩短约半小时车程,大大缓解珠江口东西两岸的繁忙交通。看着当下如此便捷的交通出行,相信很少有人想到,从前,若想从东莞到广州,单过渡就要花3个小时……时间回摆到1949年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在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河汊纵横。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东只有少量的木桥、石拱桥。当时广东主要是大力抢修战乱毁坏的公路、铁路干线,清理港河航道,组织运力,恢复交通运输,保证解放战争的支前运输和恢复社会生产的需要。1959至1978年,广东主要是有计划集中力量新建、扩建一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增加物资运输能力,保证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在改革开放之初,江河密布的南粤大地的人民群众却还在饱受渡口之苦。当时从广州到珠海,虽然只有130多公里,但却要经过三洪奇、细滘、沙口、容奇4个渡口。滞后的交通状况不仅使居民出行困难,也令前来投资的外商望而却步。
为扭转交通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广东提出国道干线公路“消灭渡口,改渡为桥”的口号,并首创“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在此思路下引进外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融资模式的破冰,广东国道干线公路第一批桥梁广深公路中堂大桥、广珠公路四桥拔地而起,广东桥梁和交通建设揭开改革开放新的一页。
1981年,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实行“贷款修桥,收费还贷”,从澳门南联公司贷款,将广珠公路三洪奇、容奇、细滘、沙口四处渡口改渡为桥,拉开了全省桥梁建设的序幕,并不断创造桥梁建设史上的奇迹。
第一批引进外资建设的公路桥梁——广珠公路四桥;中国第一座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洛溪大桥;
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虎门大桥;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世界第一跨度钢箱梁悬索桥——南沙大桥;……70年来,广东交通跨越的背后,是敢为人先的探索实干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是创新能力的突飞猛进。广东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带动了交通环境的极大改善,也促进了桥梁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跨越江河的小跨径梁桥到大跨径连续梁桥、连续刚构、再到跨越出海口的斜拉桥、悬索桥,广东桥梁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书写了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镜头
过渡难,“难于上青天”
“飘啊飘,月亮照我去广州;摇啊摇,一路摇到大沙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东莞市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1984年,东莞市中港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均球初到东莞工作。他回忆,当时从东莞去广州的普通公路中有好些路段都没有桥,单过渡就要花两三个小时。“那时坐车去广州叫‘出差’,早上出发中午到,要是不想留宿,只能提前走水路,晚上10点上船次日凌晨4点到,小船一路摇摇摆摆,走不快。”江河阻隔、河汊纵横的广东,公路被渡口分隔为无数小段。陈均球所叙述的,正是当时广东路桥建设落后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河密布的南粤大地饱受渡口之苦
在改革开放一马当先的广东,迫切需要破解交通困局。1981年,广东省从改革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入手,率先提出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设想,在全国开创了“以桥养桥、以路养路”的先河。这在当时实属破冰之举,全国没有先例,也没有相关法规政策可依循。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省交通主管部门从澳门南联公司引进资金,开始对广深、广珠公路进行改造,并把路上的渡口“改渡为桥”。
乘借东风,广东由此进入建设全面发展的时期。至1990年,广东全省“改渡为桥”52座,新建桥梁1195座,实现了广珠、广湛、广深、广汕等全省国道公路主干线无渡口通车。
现如今,万桥飞架。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有的公路桥梁约4.2万座,是全国公路桥梁最多的省份之一。除了最早开始实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广东省的桥梁还在桥型、跨径、设计、施工工艺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创下了很多令人瞩目的“第一”。以至于交通业内很早就流传这样一句话:广东的桥,山东的路。
从“广东跨度”到“广东跨越”
“港珠澳大桥在技术标准上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成就了这项世纪工程。这些技术标准现在被集合成系列,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接受。”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在介绍大桥建设经验时,对于标准的总结和推广格外强调。
如今,广东站在建设“交通强国”的潮头,一大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品质工程、绿色公路项目在南粤大地迸发,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样板工程。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创造了众多“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拥有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长钢结构桥梁……港珠澳大桥在建设、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港珠澳大桥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融入了全体建设者的精神和灵魂,大桥屹立于珠江口伶仃洋上,见证粤港澳三地的融合与发展,见证祖国的繁荣强盛。”时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说。
刚刚通车的南沙大桥,主缆装上了“中国芯”。此前,国产钢丝强度最高仅为1770兆帕,其发展停滞了近十年时间。通过近3年的探索与攻关,大桥建设者与钢丝生产厂家专门为虎门二桥研发的钢丝强度从1770兆帕跳过了1860兆帕,直接上升至1960兆帕,提升了两个等级,打破了日本等国对1960兆帕钢丝生产技术的垄断。
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也在不断刷新“广东速度”:4个月筑出一个海上人工岛,30天制出一节沉管钢壳,3小时让管节“走到”浅坞……未来,这里还将建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
按照规划,至2020年,珠江口东西两岸地区共规划建设11条公路铁路跨江通道,其中公路通道6条,分别是已建成的珠江黄埔大桥、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在建的深中通道和莲花山通道。
最长,最高,最快……广东道路交通的一次次跨越令世界赞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实施“科技强交”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广东经济建设的主题主线,统筹推进重大科技研发、科技成果推广、标准化建设、创新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充分发挥了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为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预计到2025年底!河北高速公路将突破9000公里
“十四五”路网焕新!浙江加速高速公路提质增效
安徽省普通公路建设提前完成年度计划任务
总投资超百亿!甘肃两个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
密织现代综合交通网,迈向新时代“九州通衢”!湖北交通“十四五”成绩单出炉
桥隧比82%!九绵高速主体完工,9月下旬通车!
广州这条高速将扩宽至双向十至十二车道!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雾封层措施应用效果对比研究
基于GA10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钢桥面铺装施工工艺优化研究
长寿命沥青路面层间剪应力控制及处治工艺
环保型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在高速公路长寿命路面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估
直击现场,北京首条湖城一体赛车道即将亮相北京亦庄
商河:从交通“四无县”迈向省会北部交通新枢纽
双向六改十!这个高速改扩建项目进入施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