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近年来新余市公路局立足实际,立足行业发展,坚持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资源节约、低碳节能、生态友好等方面实现突破,通过实施“提升、持续提升、全面提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将路面绿色改造技术融入到普通干线公路建设中,从“绿色环保、循环利用”角度出发,以“技术可靠、施工便利、经济适用、易于推广”为原则,对路面绿色改造技术中的水泥路面“白改黑”就地冷再生技术、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固废材料利用技术、钢炉渣、粉煤灰等在道路工程中资源化技术等进行研究并应用在建设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简单利用到用作路面基层到用作面层。以往维修路面时,是将旧路面和旧结构层全部挖除,然后再重新做基层和面层,不仅工程造价较高、施工工期较长、需要长时间中断交通,而且大量的翻挖、铣刨,沥青混合料被废弃,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沥青网sinoasphalt.com。那时该局对这些废料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加固路基和坡脚,一部分用作砂石路面的养护,利用率和经济价值都不高。2013年该局引进就地冷再生技术,在原省道石镇线(现省道221线)铺筑1.4公里试验路段,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部颁标准要求,尝到再生利用甜头后,2014和2015年在分宜、渝水水泥路面试点25公里“白改黑”的技术,组织专业人员认真总结经验,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施工工艺等。2016年,该局36.6公里大中修项目全部采取路面材料就地冷再生技术,通过路面再生专用设备的翻挖、回收、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成混合料,重新铺筑于路面,用作路面的基层,全部旧料就地冷再生,节约了新料的用量,降低了工程成本,减轻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能源消耗,而且能够实现快速施工,缩短施工工期。之后,该局所有的水泥路面实施“白改黑”工程全部采用就地冷再生技术。从用作基层探索用作面层, 2019年该局在国道533线肖石下至泥水坑段路面4.017公里大修工程中,冷再生技术再次成为“主力军”,引进泡沫沥青冷再生厂拌试验工作,对面层和基层分别再生利用,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也为下一步的迎国检大中修工程积累经验。
从水泥路面推广到沥青路面。沥青路面相较于水泥路面,有着较舒适的行车舒适性,因此沥青路面较水泥路面更多一些。该局优选经验丰富、设备优良的江西科友交通工程公司联合开展沥青路面冷再生利用技术的探索,进一步拓展绿色公路应用范围。在2017年36.2公里大中修工程全部为沥青路面,该局继续采用全寿命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在穿村镇路段采用全断面铣刨集中再生,其余路段采用采用泡沫沥青就地冷再生施工方法,将废料用作为基层材料,专用设备将旧路面全部耙松、打碎、和新添加的骨料、水泥以及发泡沥青进行充分拌和、就地摊铺、碾压成型,路面不需要大幅抬升,最大限度减少公路大修对沿线建筑及居民出行的影响,可节约石料10余万吨,减轻了废弃料对环境的污染,经济效益也比较良好。
从被动养护走向主动养护。该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采取实施微表处、乳化沥青封层、裂缝处治等多种预防性养护措施,有效提升了路面使用性能指数,延缓了公路病害的发生和扩大。2018年37.163公里大中修项目,选择G533樟分线2.8公里、S311建排线9.373公里、S528南罗线8.135公里,总计20.308公里22.4万平米开展了预防性养护工程的探索,在全省首次引进精表处新工艺对普通国省道实施预防性养护应用研究。精表处是在路面行车质量优良的情况下,采用特殊施工设备将改性养护剂喷涂于旧沥青路面上,提高路面抗滑性,改善视觉美感,减少路面维修频次,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施工全过程在常温下进行,不会消耗过多的能源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污染物,节能环保,符合高效、快捷、节能的时代要求。
该局在公路建管养中牢固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加大科技投入,着力解决制约工程耐久性、生态绿色、环保节能和安全畅通的关键问题,不断提升公路建设的科技含量,养护“四新”技术创新应用,正引领该局公路建养工程向更加节能、生态、环保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