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四建特种作业工程公司承担的山东日照大型储罐壁板整体热处理作业,第一炉顺利出炉,热处理过程参数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标志着四建公司箱式加热炉热处理施工技术取得初步成效。
据介绍,为有效补足公司在小型设备、小型零部件、储罐罐壁板等工件整体热处理的施工短板,四建特种作业工程公司坚持以“强基固本提能力,技术引领重支撑”为工作理念,针对所承担的大型储罐罐壁板整体热处理施工,成立技术研发小组,积极学习相关技术标准,深入与生产厂家对接交流,对市场上传统的箱式加热炉进行提质、节能、环保、稳固等方面升级改造,并预留扩容接口,以便在进行大工件整体热处理时进行扩容升级。
在七一来临之际,四建特种作业工程公司技术研发小组攻坚克难,党员和工程技术骨干抢在前、干在先,围绕工程时间节点,在承担10余台大型储罐罐壁板热处理施工中,成功使用箱式加热炉进行热处理施工,为加快工程施工起到促进作用沥青网sinoasphalt.com。
四建特种作业工程公司表示,在后续的工程施工中,要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不断改进施工工艺,为争创施工品牌而努力。
|
近日,十建古雷炼化30万吨/年EVA装置压缩单元二次压缩机筏板基础施工顺利完成,实现又一关键节点。项目部克服高温多雨季节带来的不利影响,迅速掀起施工高潮,加速推进土建高压部分施工进度。
据了解,古雷炼化EVA装置土建高压部分是施工关键线路之一,包括一次、二次压缩和聚合反应,高压回收、挤出、排放等区域的施工任务。受疫情影响,高压部分图纸到场晚,周边低压部分基本施工完成,现场空间受限。并且,施工面临工艺压力超高、设计精细复杂等困难,施工组织压力大。
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项目部提前规划,做好详细安全技术交底。面对中、英文两份图纸,技术人员不断探索学习,培养三维立体思维,深钻细节,做到心中有数。由于高压部分设备、管道为模块供货,需要现场组装,技术、质量、施工人员优化施工工序,科学组织协调,保证现场基础结构工程高质量完成。
6月29日13时,漳浦县发布雷电黄色预警,施工现场伴有短时强降雨和6-8级雷雨大风。项目部提前做好安全施工检查,进入紧急防汛状态。安全部对现场可能出现的隐患区域进行360度全方位排查,确保雨季施工安全。雨停之后,项目部加快推进现场施工进度,为下一步施工创造条件。
截至目前,十建古雷炼化30万吨/年EVA装置土建高压部分图纸陆续到场,聚合反应单元筏板基础钢筋安装施工已完成20%,高压回收单元设备基础模板安装施工提速推进,现场安全、质量、进度受控。
|
近日,由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能源监测站承担完成的中国石化科研项目《油田能源优化管控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专家评审组鉴定该技术成果丰富,创新性突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胜利油田作为国家重点能源生产企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面对效益稳产、能源双控和社会责任的现实需求,油田企业迫切需要在生产全过程开展能源优化管控,提升用能水平。
通过三年技术攻关,该中心根据油田生产系统工艺特点与用能影响因素不同,发明了关联油藏属性的合理能耗计算方法,创建节能技术评价仿真平台,研究在信息化平台下生产系统用能优化调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能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取得4大研究成果和5项主要技术创新点,实现了能耗指标标准化配置、节能技术高效评价优选、生产系统在线实时优化与调控、契合能源绩效管理的绿色发展新要求,大幅提升企业用能管理水平。
油田能源优化管控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全链条能源管控技术升级,为油田企业实现效益稳产和“双碳”战略、打造绿色低碳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行业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广前景广阔。
该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将推进油田能源管理系统技术升级,推动油田节能技术进步,为集团公司创建技术领先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节能减排新利器。
|
连日来,炼化工程十建公司承建的中韩(武汉)石化项目以集团公司“五查五严”保安全专项行动为契机,结合6月份“安全生产月”活动,多措并举筑牢项目建设安全管控防线,为中韩石化乙烯装置优质、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目前,十建公司在中韩(武汉)石化的主要项目建设任务是对110万吨/年乙烯装置进行日常检修、维修等保运工作,面临着施工作业点多面广、风险隐患种类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为此,项目部以全面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制为工作导向,以风险隐患排查为突破口,聚焦具体施工作业点,密切配合业主车间对乙烯装置裂解炉、急冷区、压缩区、热区、冷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风险隐患排查。
针对当前武汉地区进入高温多雨季节,项目部密切关注雨季施工安全,先后进行防雷防电、预防坍塌等安全应急演练,有效提升参建员工的安全应急能力。项目部高度重视施工作业前的安全交底,通过可视化视屏交底方式,让参建员工迅速了解掌握施工作业区域内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实现风险隐患提前预判、提前整治的目标。
截至6月29日,项目部联合业主车间开展安全综合检查13次,对动火、起重吊装、密闭空间、临时用电等施工作业中产生的风险隐患进行彻底整治,切实做到“识别大风险、消除大隐患、杜绝大事故”,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
近日,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井况防治技术研究中心运用震击解卡技术在卫11储气库卫11-33井成功解卡。这是今年以来中原油田运用震击解卡技术在储气库成功解卡的第4口井,为油田震击解卡技术研究再添成功案例。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原油田待修事故井共1645口,损失水驱控制储量4434万吨、水驱动用储量2494万吨、可采储量639万吨,严重影响注采井网。其中,以井下落物、卡管柱为主的待修事故井共551口,占总井数的34%。落物类事故井的修井工作量巨大,修井费用昂贵。
据了解,目前油田落物解卡打捞修井过程中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目前的小修作业设备和管柱的提升负荷小,解卡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大负荷解卡需要,导致大修工作量大;二是如果上大修措施,再进行倒扣—套磨铣—打捞,施工周期长,成本高。
为此,从2010年开始,中原油田开始从解卡机理入手进行研究,重点开展震击力影响因素分析、震击管柱优化设计、施工参数优化、技术适应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效提高解卡效率和成功率,在东濮老区实现规模化应用。特别是近些年,在低油价时代,该技术成为老油田井筒产能恢复大修施工中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修井成本的重要途径。
2021年以来,震击解卡技术已在东濮老区井筒产能恢复大修工程、华北油田同井注采项目配套、储气库老井封堵施工中累计应用19次井。其中,小修设备施工10井次,成功率达70%,应用井次和解卡成功率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80%和20%。特别是在中原油田储气能力建设中,油田运用震击解卡技术先后在文13西储气库文13-173井、文13-275井和卫11储气库卫侧11-6井、卫11-33井成功解卡。
据介绍,目前,因为储气能力建设原因,作业施工队伍比较紧张,该技术在这类井的修复中,进一步提升小修设备修井能力,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修井成本,缓解作业队伍紧张现状,为油田上产和储气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下一步,油田还将继续开展震击施工标准化研究、大斜度井震击管柱优化、井下震击力实测等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完善技术内涵,提升技术应用效果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