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路科:温抗剂推动道路抗车辙剂新变革

    沥青路面车辙是沥青混合料在高温环境下行车荷载反复作用的塑性累积变形,现已成为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在一项对高速公路使用满意度的调查中,调查者将调查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专业司机,让其就路面使用的满意度进行投诉。调查报告中显示,一般用户对路面状况投诉中,车辙投诉达到26.70%,排名第二的是对铺装不良的投诉,占24.40%;专业司机对路面使用状况的投诉中,车辙病害同样高居榜首,达到22.63%,紧随其后的是积水投诉,达到22.02%。由此可见,车辙是影响高速公路使用质量的主要病害之首。

   

 摘自《中外公路》第29卷第1期


    造成路面车辙的原因很多,诸如气候环境、交通载荷、路面材料以及施工质量等。随着气候环境的恶化,极端高温天气频频出现,以及交通荷载的不断增加,车辙对交通的负面影响日趋凸显。采用抗车辙剂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改性,提高动稳定度次数,成为解决道路车辙的首选方式。

    但经过查询与比对,目前国内使用的抗车辙剂(包括国产与进口),普遍会要求提高混合料的拌合温度。例如,普通沥青拌合温度为160℃,掺加抗车辙剂后,需要把拌合温度提高到180℃以上。因此,现有抗车辙剂的使用会带来几个不利的影响。
首先是燃油消耗的增加。据前同济大学教授吕伟民老师介绍,拌合温度从160℃提高到180℃,那么集料温度将达到190-200℃,初步测算,每吨混合料燃油消耗将增加30% ,这就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

    其次,拌合温度的提高,也意味着会增加“沥青烟”的排放(如下图)。众所周知,在“沥青烟”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氧化氮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在隧道中摊铺混合料时,这种危害相当严重。


 
   

 烟雾缭绕的沥青混合料

    因此,一种既不提高混合料温度,又能有效解决车辙病害的新型材料,成为中国公路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近日,笔者从西安长大公路工程检测中心获悉,一份由正中路科送样检验的新型材料:正中温抗1号(代号WK-I),能够在不提高混合料各项温度情况下大幅提高抗车辙能力。检验报告显示,掺加0.5%的正中温抗1号后,AC-20型普通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在拌合温度分别为160℃和165℃之下,而两种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均大幅提高了三倍以上,分别达到6000以上和10000(60°C,0.7mpa,次/mm)以上,抗车辙能力大大增强。

    由此看来,温抗1号,就是一种兼具“温拌”和“抗车辙”的双重性能的添加剂(我们暂且把它称之为温抗剂)。温抗剂的出现,或许将掀起一场道路抗车辙剂材料领域新变革,为车辙病害的解决提供一种更具环保又经济的方案。

分享到: 新浪微博分享  分享到网易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豆瓣  百度收藏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google
免责声明:本信息真实性未经本网证实,仅供您参考,中国沥青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若有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