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首次用于东台公路大修 |
来源:盐城交通网 发布日期:2011-9-8
|
9月2日,省道333东台段沥青路面大修工程开始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摊铺,并首次采用了国家交通部推广的沥青路面厂拌冷再生新技术,走在盐城地区各县(市)、区前列。 省道333东台段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东起226省道,西止头灶集镇,全长10.15公里,二级公路标准。施工工艺为,先对原路面5公分沥青混合料进行起刨,再分别摊铺就地合成的水泥冷再生混合料、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下面层和沥青混凝土上面层,概算投资1700万元。工程于5月14日开工建设,目前已进入下面层摊铺阶段。这次摊铺的沥青下面层为试验段,主要原料为原路面起刨的旧沥青混合料,另加一定比例的新石料、水泥和乳化沥青。此工艺是国家交通部推广的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在东台应用尚属首次。 试验使用新工艺大修农村公路,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盐城市公路管理处、东台市公路管理站分别派专人参与现场施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刘振清博士亲临现场指导。刘振清告诉笔者:海母(HIRM)沥青厂拌冷再生是采用热拌工艺实现冷拌的成套技术。主要特点是,高掺量,混合料中掺配沥青面层旧料比例达到60%以上;高性能,混合料各项性能均达到热拌沥青混合料要求,具有突出的抗车辙性能、高承载能力和良好的柔韧性;高价值,拌制的混合料用于铺筑沥青中、下面层,既节约原材料运输成本,又控制了废碴对环境的污染。低能耗,拌和不需消耗大量燃油;低排放,拌和过程实现燃油尾气零排放;低造价,可节约40%左右的沥青资源消耗和60%以上的石料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刘振清指出,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在省道333东台段应用,主要目的是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气候因素,测定出不同的技术参数,为将来国、省干线道路使用新工艺进行维修提供技术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