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通“吃”尽本地煤沥青 |
来源: 发布日期:2011-6-3
|
| 本报讯 (记者 张睿 通讯员 陈金山 郭本芳)在人们印象中,一提炭素行业,多是“傻大黑粗”的形象,而落户临邑经济开发区的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引导行业向绿色阳极、节能阳极、技术阳极发展,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变废为宝,走出了一条铝用炭素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改变了行业形象。去年11月,该公司被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授予全国炭素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日前,记者在索通公司焙烧车间看到,只有4名工人师傅在忙碌着。公司总工程师包崇爱告诉记者,该车间采用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焙烧多功能天车,是一个集自动装出炭块和装出填充料为一体的先进装置。以前一台天车装置要十五六个人操作,现在只需4个人。同时,填充料的装出采用了真空抽气系统,使车间的扬尘降低了80%左右,既环保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随着电解铝需求量加大,该公司凭借临邑产生石油焦和煤沥青较多的 “优势”,把这些废脚料收集起来,制成了生产电解铝必用的材料预焙阳极。据了解,从2003年到2009年的6年间,该公司先后完成预焙阳极三期工程建设,年产预焙阳极 30万吨,产品出口欧美、中东、远东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集生产和研发于一体的最大的预焙阳极生产、出口基地。随着公司预焙阳极产能的提高,不仅本县的石油焦和煤沥青被全部利用,全国很多地市的这类废脚料也被送到这里,得到高效利用。 变废为宝只是资源利用的一个方面,而在转化的过程中做到节能减排才能算是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该公司投资5000余万元与中材节能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三期项目的6台罐式煅烧炉的废气余热,建设了一座装机规模为4.5兆瓦的余热发电站,每年发电量3533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3万吨,节约标准煤1.2万吨。由于有了自供电,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公司 “余热发电项目”开创了我国预焙阳极行业余热发电先河。 作者:张睿 陈金山 郭本芳来源德州新闻网-德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