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一五”陕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亮点 |
来源:中国公路网 发布日期:2011-5-31
|
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管理也是发展,并且是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陕西公路“十一五”期间养护投入17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9倍,实现了按需投入;高速公路完成大中修1879公里、预防性养护862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实施大中修工程5229公里、预防性养护1742公里,建成养护管理示范路4550公里,改造危桥500座,治理灾害路段500公里,整治安全隐患路段5000公里。 五年来,陕西公路工作不是简单的数量的增长,而是以理念创新为引领,强化行业管理,创新工作举措,对公路网公共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使传统的公路工作亮点纷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6年,是陕西公路人定义的公路养护年,全系统在12条主要国省干线公路上,开创了打造养护管理示范路的新探索。 2007年是陕西公路养护质量年,公路人把养管工作从单一的工程质量、作业质量上升为公路产品质量为载体的公路管理质量,公路服务质量和公路工作效能。 在2008年的“树形象年”里,又实实在在地取得了“一年强基础、两年变面貌、三年树形象”的大成效。 2009年是服务上水平年,省社科院进行民意调查显示,公路交通位列群众满意度第一。曾经有路难行的局面已经终结,群众出行的安全感、便捷感、舒适感明显增强。 过去五年,是深化管理、严抓养护质量的五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创建养护管理示范路,按照“天天一个样”的养护理念,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三化两全”活动、沥青路面坑槽修补技能竞赛、“好路杯”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以养护管理示范路为引领,以路面养护为中心,切实加强日常养护、及时养护和预防养护。为了控制养护质量,省公路局创新地提出“县段自检、管理局核查、市局巡查,省局督察、社会监督、综合评价”六位一体的养护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全国首创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引入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中,建立了陕西省公路养护生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过去五年,是完善体制、提升效能的五年。陕西制定了七个上位和三个下位的管理制度,改革上条块结合,养管分离,工作效果明显。完善制度和平台建设,夯实公路养护管理基础。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使养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以公路行业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建立适应新体制和机制的管理平台,先后完成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路政管理系统、路政治超监控管理系统、日常养护巡查管理系统、路况出行服务系统、全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库电子地图等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效能。组建了省级公路检测中心,强化了对公路养护管理的技术支撑。探索出了公路日常保养现行划段包干、竞争上岗、工效挂钩、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公路养建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制度,规范了工程管理,促进了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过去五年,也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建立养管决策系统的五年。推广就地冷再生、就地热再生、同步碎石封层、微表处等养护新技术,研发了沥青路面微波快速修补车和日常养护巡查车,搭建日常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启动“陕西省公路养护巡查系统”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养护效率。利用专网作为省、市、县三级养护管理计算机网络传输通道,建设日常养护、小修工程、桥隧涵检查、信息采集、路况评定养护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养护管理资金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过去五年,更是服务上水平、应急保畅能力不断提升的五年。陕西建立全省统一的出行信息和公路路网调度管理平台,扩大了发布渠道和受众面;依托收费站、开放式道班,建成普通干线公路综合服务区23个;加大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力度,统一了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VI标识、标牌,努力打造陕西高速“温馨驿站”服务品牌;开辟了鲜活农副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实施了高速公路命名编号、桩号传递及普通干线公路标志标牌规范工程。应急保畅方面,落实公路保畅工作属地管理责任。道路保畅、路网调度、应急救助等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化。成立了省、市两级路网调度机构,切实加强了公路保畅的行业监管,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应急保障工作有力,在除雪保畅、“5·12”汶川地震、“4·13”玉树地震和2010年抗洪抢险工作中发挥了生命线的重要作用。 又一个五年已经来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拉开了帷幕,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仍大有可为。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开创新局面,是陕西公路人要用智慧和心血谱写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