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下,国内成品油供应亟需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国一跃成为第一能源生产国,第二石化产品生产国,但同时我国发展方式粗放、区域间协调不足的问题,在近年以来的气荒、油荒以及拉闸限电等事件中集中凸显出现。在实现了发展的速度神话之后,国内成品油的供应保障却不容乐观。
 
    炼能扩张速度喜人的,炼能构成分化严重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炼油业通过改建、扩建与新建相结合,炼油规模迅速扩大,年加工能力从2000年的2.74亿吨迅速增加2010年的5.6亿吨,仅2010年将近有7800万吨一次性产能的增加,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是新世纪以来全球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国家。而后期伴随着炼厂的不断扩能以及新建炼厂的诞生,预计5年之内将还会有2.585亿吨的一次性产能的增加。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中石油、中石化仍然掌握着大部分市场份额。中石油、中石化经过多年的积累,分别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营销网络与系统布局,中石化、中石油全资、控股和联营零售份额约占60%以上。作为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石油公司,两大石油集团经济实力强,在东北、西北地区基本上是中石油独占市场,而沿海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则是中石化占据绝大多数市场,对国内成品油市场有较高的掌控和供应能力。
 
    需求增长,新成品油供应商急剧增加
 
    目前我国已经获批成品油批发经营的企业中,除了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以外,还包含了中海油、中航油、中化、延长集团以及地方炼厂和民营单位。从成品油存量资源掌握程度来看,国内成品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唯一有可能挑战成品油市场双寡头地位的只有中海油,自从中海油惠州炼厂建成之后,中海油已经通过收并购、租赁、特许经营和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其在零售终端网络数量的扩张十分迅猛,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惠州等20多个城市铺开。
 
    目前中海油的总炼油能力在3250万吨,后期伴随着在辽宁营口和东营千万级炼厂的落成,以及惠州炼厂的二期扩建,一次加工能力能增长至6450万吨;但整体看来,其进入成品油领域的时间较短,市场份额的扩张需要时间。另外,中国化工和中国兵器集团也加快了收购和自建炼厂的步伐,以保障国内成品油的供应。
 
    油荒频现,石油储备基地积极筹建
 
    原油连续出现高涨,但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调价时间,明显滞后于国际市场的变化,造成炼油企业亏损加剧,为减少亏损,人为控制油源情况加重。这也是为什么2010年我国汽柴煤的产量2.53亿吨,表观消费量2.44亿吨,过剩900万吨的情况还是出现了油荒。再一点就是我国石油储备还不充足,炼厂检修高峰期也很容易出现供应减少的情况。
 
    首先,近几年来我国成品油的产能正在以每年近10%的速度快速扩张,目前总产能已经达到5.6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7.5亿,产能过剩将达到2.21亿吨,已经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油荒”的可能性也将降低。其二,中国从2003年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首批确定的四个储备基地分别位于宁波镇海、舟山、青岛黄岛和大连。约1100万~1200万吨。2008年底,四个基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和三期的筹备过程,以充足保障国内的供应。
 
    调价预期增强,原油仍主导国内成品油价格走势    
 
     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高位,所以在经销商的理性预期中,价格的趋势是向上走的,因此囤油没有价格的风险。一方面,成品油经销商控制油品投放量,从而加剧了汽柴油市场供应偏紧状况。另一方面,贸易商大量囤油,要等着调价后再释放手里的存货。
 
    但是目前国际油价现在受到两个作用相反的因素影响,一个是北非及中东动荡局势所带来的供应因素,另是一个日本地震及核危机所带来的需求因素。如果原油前期跌势,区内成品油可能会出现放量的现象,价格也有可能出现下滑;但是倘若原油止跌反弹,市场贸易商就会继续出现上调的预期,供应紧张的情况可能会延续。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