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平高速打造“低碳公路” |
来源:中国公路网 发布日期:2011-3-10
|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越来越因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担忧,形成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的共识。2010年4月15日,交通运输部召开专题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研究大纲”,标志着交通运输部党组重大研究课题--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正式启动。 通平高速公路位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红色革命老区平江县,主线长73.027公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生态植被良好,环保任务突出。为此,湖南省通平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便确定了“生态高速,自然和谐”的环保理念,要求全体参建单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施工,打造“低碳公路”。 通平高速公路全线共划分12个土建施工合同段,随着工程的破土动工,势必会导致生态环境变得脆弱。根据设计,项目全线的挖方量1194.71万立方米,填方量1105.74万立方米,弃方量88.97万立方米。需要征用永久性土地6967.9亩,临时性用地1029亩。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建设“低碳公路”,通平公司经理罗卫华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施工单位:“不破坏就是最大的环保!” 由于项目全线基本处于红砂岩和泥质砂岩地质,土壤质地松散,粘接力差,蓄土保土能力较弱,在暴雨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下易产生水土流失。 如果造成植被破坏,极易形成大面积水土流失,且难恢复。建设过程中,主要环境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沿线植被的影响,如农作物、人工林及野生灌丛;二是弃土场和隧道弃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针对项目地质的实际情况,开工伊始,通平公司便要求将打造“低碳公路”付诸于施工实践中,着力建设生态环保路。规定施工作业面严格控制在红线用地内,严禁随意破坏红线外植被,尽量做到红线外无痕迹施工,所有施工纵向便道修筑在红线用地内,并填筑砂砾,避免扬尘,既不占用多余的土地又可以方便施工。 通平高速公路施工单位从2009年10月开始驻地建设,到清表清淤、路基开挖填筑、隧道进洞、桥梁桩基施工、弃土(渣)场的开辟等,无不牵涉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施工中,对临时便道采取了路面硬化、边坡人工喷草绿化,弃土(渣)场边坡、坡脚、防护进行环保施工。对沿溪、谷段有土、石、渣滚落的地方采取临时性支挡措施,如竹篱笆、竹栅栏、编织袋装土、干砌片石挡墙等。对桥梁桩基施工废水及时沉淀、清除钻渣和泥浆,不允许钻渣和泥浆直接就地倒入水体。路基施工原则上不留松土过夜,用多少挖多少。对机械施工配备了隔音设施,降低了机具噪音;对爆破作业严格控制装药量,采用毫秒雷管、分段爆破的方法,并对炮眼加盖尽量隔音。对生产和生活用水、垃圾堆放均采用专人管理,保持清洁卫生。 对于全线3座隧道的施工尽量保护好原生态植被,对开挖处采取及时开挖截水沟、喷射混凝土、挂网喷射混凝土、沙浆锚杆等措施进行防护,避免水土流失。进行合理变更,将刘家湾隧道进口暗洞往外延长了4米,保护了生态植被。加快边坡、弃土场、临时用地的植被恢复,开挖一级防护一级。 严格控制施工产生的工程垃圾、扬尘、噪声、污水、污泥排放。 在姜源岭长大隧道施工现场,笔者问一位民工:“知不知道隧道施工的环保措施?”他回答:“隧道进洞前,对边仰坡施工尽量少破坏原有植被,并做好截水沟,施工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再排入自然水系。混凝土拌和站要建立排水系统,生产污水经集中沉淀后再进行排放。对隧道里的废渣由汽车运到固定地点集中处理,避免破坏环境。” 一个普通民工,能有这样的环保意识,令人欣慰。而姜源岭长大隧道施工中,施工单位在隧道进口和出口处均砌筑了污水排放池,使从隧道流出的生产污水经过污水池沉淀过滤后引入自然水系,对周边水质没有造成污染。对隧道弃渣,安排了专门人员和车辆运输倒入固定弃渣地,并做到不超载,不乱弃渣,不污染环境。 “生态高速,自然和谐”是通平高速公路建设的环保理念,也是通平公司描绘的美好蓝图。通平高速公路全体建设者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爱护环境,融入自然,追求和谐,用心打造“低碳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