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待破垄断围城

  1月28日讯 众所周知,山东地方炼厂一直享有“中国成品油保供第三支力量”之称。作为全国地炼第一大省,山东地炼行业至今期盼的是:国家放开对地方炼化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限制。

  近日,记者从第四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会务组了解到,目前山东地方小炼厂在30家以上,总产能6000万吨左右。截止2010年底,这些炼厂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12%左右,催化及焦化等二次加工能力每年也接近5000万吨。随着装置的不断新建、投产,部分地炼企业已发展成千万吨级炼油规模。

  但是这一地方炼油群体正面临被央企收入囊中的困局。继2008年中海油拿下东营原油码头,并将山东海化中海化工两家地炼收入囊中之后,2009年中国化工又以参控股方式与昌邑石化、蓝星石化、正和集团、华星化工以及青岛安邦等达成合作。去年12月27日,拥有一次年加工500万吨石油能力的潍坊弘润石化助剂有限公司被中化集团收购。此外,中石油也与东明石化签署了相关意向,前者将向东明石化提供原料,用以加工汽柴油等。作为山东地方炼油企业缺少原油进口权,油源受制,在“无米之炊”的情形下,被认购甚至收购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地炼企业加工原料的来源有三种:一是国家计划的民营进口原油配额,二是从亚洲、俄罗斯等地区进口的燃料油,三是从“散井”回收原油。即将召开的第四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将探讨地炼炼油规模不断扩大,对资金和原料的需求日益迫切的境遇下,如何引入新的投资、建立新的合作模式,怎样在“国字头”石油垄断企业中生存等山东地炼企业所面临的难题。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