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通村柏油路造就“百万村”
本报讯(李云雪 记者 王代林王云)12月10日12时,盐源县卫城镇大堰沟村9组,在冬日暖阳的温暖中,村支书李发太带领50多户村民正在修新房。200多平方米的新房,每家修下来都要三十多万。

“不贵,不贵,我们一年仅卖苹果,最差的都有一二十万。”李发太笑呵呵道出这个山村的富裕程度。

随行的县交通局负责人介绍,大堰沟村是盐源当地有名的“百万村”,很多村民资产都在百万以上。

大堰沟村是盐源最好的苹果产地之一,柏油路的村道边都是望不到头的苹果林。质量最上乘的,每斤可以卖到8元,还远销海外挣美元。

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远近有名的穷村。道路就是泥巴路,颠簸,一车苹果还没运到县城,很多就“皮开肉绽”,破损率特高,自然没有卖相,几毛一斤,许多果农甚至把苹果树都砍掉了。

“若要富,先修路。”近年来,盐源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除了争取到上级单位上亿元的农村公路补助项目,在县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也拿出上亿元,在平坝和高山峡谷间修建通村公路。

目前该县公路通车里程约350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400多公里,等级公路1128公里。全县34个乡镇已有32个乡镇通车,通油路乡镇20个,247个行政村已有200多个村通公路,通村公路里程总长1161公里,70%以上的农村公路实现晴雨通车,通行能力大幅度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堰沟村的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运输条件好了,外地的货车直接开到了果园边上,破损率变得很小了,有了卖相,价格直向上蹿,村民最终富裕起来了。

“新农村建设,一个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要修路,修好路。”李发太总结说。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