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两年内将突破200美元 |
来源:阿里巴巴 发布日期:2010-11-4
|
自从原油被发现以来,对于原油价格的追逐及投机就从未停止过,"石油美元"、"石油战争",基本都在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原油的重要性和在各类关系当中的复杂性。2008年7月份,国际原油价格涨至147美元每桶的历史高位,其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但对原油价格的疯狂投机是其中最值得相信的一个,因为当时全球经济低迷,供需并无太大变化。 自从原油期货诞生以来,原油价格的波动率在降低,似乎在稳定原油市场,但任何金融工具都不是万能的,它在解决了一方面问题的同时,又给另一个问题埋下隐患。 美国期货市场对原油的投机行为不亚于外汇市场,在2008年的原油价格暴涨当中,有一个线索耐人寻味。美国高盛集团在2008年一直唱多原油,直至原油价格抵达147美元每桶高位的时候,高盛的观点依然没有改变。试想,如果没有美国国会对高油价的象征性调查,及2008年末被评级机构引爆的欧洲债务危机,国际原油价格会涨到哪里? 欧洲债务危机与原油价格下跌似乎没有特殊的相关性,因为在欧洲债务危机期间,包括原油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基本都是缩水的。但相对于美元指数及黄金价格的变化,原油价格的调整幅度是偏高的。2010年初开始,高盛公司相关研究部门又开始看涨原油,并肯定原油价格将在 2011年重返100美元/桶。令高盛没有想到的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信心危机,而是全球投资者改变了投资方面的选择,外汇市场的交易量逐渐放大,原油期货市场吸纳的资金并没有太大的增长,推动原油价格的力量极其有限。 今年4月,高盛公司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涉嫌欺诈,同日原油价格暴跌3%。高盛被指控在美国是很常见的事情,因为被指控之后的付出远远低于自身在自营规划当中的获利,每次缴纳完罚款,高盛的利润一样会增长。在美国乃至全球,参与原油市场投机的机构不止高盛一家,其风格却是相似的。 2010年纽约期货原油价格从79美元/桶开盘,至今日的84美元/桶,仅仅上涨了7.5%。而涨幅较为稳定,相比原油市场波动较小的黄金市场,同期的涨幅为23.5%。按照工业原材料来算,原油的同期涨幅也远远低于铜、铝等商品。 原油价格两年内突破200美元的预期或许还有些保守,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原油将成为又一个投机"圣地",因为资金进入原油市场的理由还有很多。 1.需求增加 全球股票市场持续反弹,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开始加息,全球经济趋势向好确立,原油需求增加; 2.供应未增加 欧派克、俄罗斯等主要石油出口国均表示维持现有产量不变,俄罗斯总理普京还表示,至2020年,俄罗斯石油产量将保持在5亿吨/年左右,产量并未大幅增加; 3.投资资金转移 在避险效益推升当中,贵金属价格、农产品(23.30,0.25,1.08%)价格一路攀升,目前已经运行在一个相对的高位区间,虽然后市仍有上涨空间,但相对之前未能跟随这一波商品牛市而大幅上涨的原油来说机会有限,投资者将部分投资资金转入原油市场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已成熟; 4.投机资金转移 美元指数继续低位运行,外汇市场企稳迹象出现,对于外汇市场的投机者来说,一旦外汇市场的波动降低,下一个目标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格局。原油价格历来是吸引投机资金的一个重要场所,目前来看,吸纳外汇市场投机资金的"羔羊"非原油莫属。 5.炒作概念较多,市场预期不减 尽管新能源开发已经在全球风靡,但原油的战略资源地位无法在短期撼动。美国每年的财政支出一半用于军事,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军事领域摆脱原油,更不会相信坦克和飞机能够靠太阳能进行操作,至少10年内情况依然是这样。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概念在下一轮原油价格暴涨当中也不可忽视,目前中国的汽车销量超过一千万辆/每年,随着汽车的增加,人均原油消费量在不断提升。目前美国的人均原油需求量是中国的10倍,如果中国未来达到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一天的原油需求量要突破8000万桶,而目前全球每日产油不过8600万桶。 6.原油价格高企符合美国的战略 对于美国来说,一方面要面对国内糟糕的经济状况,一方面还要面对不断成长的中国。自从"石油美元"诞生之后,美国总希望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得掌握在他国手上的美元能够回流美国,支撑美元世界货币储备体系的流动性和完整性。原油价格的上涨虽然对美国经济有所不利,但相对于带给中国等原油消费大国的麻烦,美国政府是可以忍受和支持的。 7.20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市场完全可以接受 在经历了147美元/桶的原油价格之后,市场对原油价格上涨已经不再那么恐慌,投资者和参与者的接受度也在慢慢提高。如果20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在两年内实现,相信这样的价格并不会给市场带来过于极端的状况,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应不应该,只有可能不可能。而需要做准备的,是原油消费者,因为原油价格的上涨预示着生活成本的上升,生活成本的上升却不仅仅只表现在原油价格的上涨,这是一个趋势,而不是单个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