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明施工现场会速写:修路不扰民完全有可能 |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发布日期:2010-10-29
|
道路开挖后尘土飞扬,工地围挡时车流雍塞,是市政工程给人们留下的固有印象。然而,昨天一大早南京举行的道路整治文明施工现场会上,记者却看到两块与众不同的市政工地。
上午9时,珠江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若不格外留心,人们不会注意到西大影壁段路基和沥青刚刚翻新摊铺,附近居民也几乎没听到夜里的施工噪音。27日晚上8点开始,市政部门在这里翻挖开0.6米深破碎沥青层;夜2点,拌和一种特殊土壤脱水固化剂的路基材料运抵现场,在路床整理好后摊铺;次日凌晨5点,在路基铺设6厘米混凝土底层,压实冷却;早上6点,打扫现场,清洗路面,开放交通。 西大影壁路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块石路基,路基整体性已不复存在,沟槽回填材料五花八门,沥青断裂沉降。若按常规办法施工,路基须有5-7天的养护期,可珠江路是南京最繁忙的干道之一,日均车流量3万多辆,若围挡施工,则整个城市中部片区交通都要受影响。于是,市政部门尝试采用“路特固”新工艺。它使用最早用于越战军用机场建设的脱水材料,可将土壤的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提高土壤料间的吸附力,且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水性,无需养护,可立即承担行车载荷而不破坏结构。由于采用新工艺,整个施工静悄悄,一气呵成。 另一块与众不同的工地在御道街,主干道修复已结束,路面清洗后清清爽爽。而在人行道一块约莫10米×2米的袖珍工地上,正围挡铺设面包砖,这时已过了早高峰,交通量不大,人行道小块围挡,行人可借道,对交通影响不大。 南京市市政工程建设处负责人介绍,御道街作业内容多、参建队伍多、交叉工程多,若无科学组织,整个现场将一团乱麻。他们摸索出“段落施工法”、“定时清场制度”、“信息沟通联动机制”等一整套办法,将有限的施工人员相对集中,在短时间内开工一段、完成一段,避免遍地开花,无一收口。分段施工期间,每天早6点和下午4:30两个时间段全线巡查,在早晚高峰前处理完毕。 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南京市建委主任助理何金雪总结说,从珠江路和御道街的探索来看,市政府建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优化施工组织,可以将道路施工对市民的干扰降至最低。“眼下,南京主支干道交通量都已达到饱和状态,市政建设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既要保交通畅通、大气质量,又要保工程优质、多快好省。怎么办?我们只能把工作做得细些再细些。最好是让市民一觉醒来,发现施工路段已经完工,路面洁净,道路畅通,多好!” 专家认为,在城区搞建设,过去那种疾风骤雨、大干快上的“城建速度”行不通了,只有科学组织,统筹安排,积极创新,才能让惠民工程真惠民,少扰民甚至不扰民。 本报记者 顾巍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