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自主创新工程机械的全球视野
  八月的湖南,骄阳似火。
  在中联重科汉寿工业园工程建设现场,两大主体厂房的钢结构正在紧张吊装中。该工业园将主要用于中联专车公司起重运输车辆、高空作业类车辆等产品的加工制造及混凝土搅拌站的研发生产,计划于今年11月底完成主要生产厂区建设工作。
  2009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受市场需求骤减影响,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中联重科的产业集群蓝图却在逐步实现。目前,中联重科已形成了包括中联重科科技园、麓谷工业园、泉塘工业园、望城工业园、常德灌溪工业园、汉寿工业园、益阳沅江工业园、陕西渭南工业园、上海工业园、意大利CIFA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在内的主要产业基地。其中,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土方机械、专用车辆、专用车桥6个事业部已经完成百亿规划,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无独有偶,在“2010全球工程机械50强排行榜”中,中联重科以30.41亿美金的销售额由2009年的第二十名跃升至第十名,业绩增长达到53.12%,营业利润率高达13.15%,成为全球前50强中上升最快、营业利润率最高的企业。  “我们现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发展壮大,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产品,有了好的产品,才能有市场,有了市场才能有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不断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了解中联重科的发展情况后,勉励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产品有竞争力,同时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力度,争取突破更多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自主创新的路径会有不同的选择。中联重科走过的是一条‘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当回过头来看这条路时,其所承载的使命,并不仅仅在于把技术转化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做大了一个企业,更重要的是把一个国家级的研究院带入了市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得以继续发挥。”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说。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产业化”
  谈到中联重科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历程,不得不提到中联重科的母体——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成立于1956年的长沙建机院,是国内唯一从事建设机械研究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的综合型科研院所。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科研开发的“国家队”,建机院的成立和成长与国家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持续投入紧密相连。50多年来,国家下达的数百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新产品设计任务在建机院完成,如人民大会堂的钢结构设计,刘家峡水电工程、北京地铁工程、青藏铁路前期勘测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此外,建机院先后为全国80%以上的工程机械企业提供了科研新产品设计的技术,每年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100亿元以上。
  国家的持续投入,使建机院担当了工程机械行业技术输出中心及标准制订者的角色,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在工程起重机、建筑起重机械、路面机械、混凝土机械等产品的科研、新产品开发、标准制订等方面,长沙建机院真正地发挥了国家队的技术支撑作用,大大促进了全国工程建设机械的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不过,随着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观念深入各个产业领域,计划经济时代架构的国家“大科研”体制,直接导致产业、科研“两张皮”,多年积淀的自主创新成果缺乏直接转化的机制,研究院只能依靠卖图纸维持生存,无力进行前沿的技术开发。
  “新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新产业的形成,真正决定自主创新价值和产业竞争力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质量和速度。而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这在科技成果扎堆的高校、科研院所仍然显得尤为突出。”詹纯新说。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