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半幅路面施工,车辆只能挤在另一侧的坑洼道路上行驶。
一条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双向四车道的主干道,仅仅三年多就成了坑洼遍地的烂路。近日有即墨市民反映,连接城阳和即墨的天山一路损坏严重,建成使用三年多就要大修。记者于8月21日、22日进行了调查采访,据即墨市城建局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这条公路由当时的即墨西部新经济区负责建设,当时的设计标准低,沥青厚度和路基厚度都低于目前的建设标准,路面遭碾轧容易损坏,但是路面损坏主要还是拉石子的超载大货车长期碾轧所致。
两公里路面15处维修点
“这条路才用了三年,现在就成了这样,当时是怎么修的?”即墨市民仇先生向记者反映,天山一路沥青很薄,也就3厘米多,混凝土路基用脚一踩就碎。
21日,记者来到这条连接城阳与即墨的天山一路。这条路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外加两侧各一条非机动车道。从长江二路路口往南至云桥村路段,每隔一段就有一处因路面破坏重新挖开维修的大坑,每个坑有三四十米长、十几米宽,深度有60厘米,施工人员正在维修路面。记者粗略数了一下,这段两公里长的路面,维修挖掘的大坑有15处。
由于被轧坏的西半幅路面正在施工,车辆只能从东半幅路面通行。在赵家岭村路段,东半幅路面出现多个被轧后留下的沉陷带和大坑,大车经过时左右摇摆,小车因为底盘低只有左闪右避。
“这条路就是质量不好,沥青铺得很薄,下面露出黄色的土层。”一村民告诉记者,路面的古力井盖不少都碎了 ,井盖很薄,不抗轧,“晚上担心掉下去 ,都不敢出门了。”“沥青铺得薄,下方路基混凝土又少,肯定不抗轧。”现场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施工人员说。
设计标准低沥青仅一层
就此,记者找到目前负责维修的施工单位、即墨市城建局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不否认存在一定质量问题,”该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天山一路长5.6公里,2007年年初投入使用,当时投资近3000万元。这条道路由当时的即墨西部新经济区负责建设,当时建设设计标准低,只铺设了一层沥青,水泥稳定沙也较薄,“几年前这个机构已经撤销,该路维修完后将交由辖区通济街道办管理。”
“通过检查发现,路面损坏面积2万余平方米,目前维修投入500余万元。”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为了少花钱多干活,沥青厚度和路基都差一些 ,导致地基密实度不够,路面遭碾轧容易损坏。当时标准为铺设一层沥青(5厘米厚),路基稳定层厚度15厘米+15厘米。现在建设和维修标准是2层厚沥青(5厘米+4厘米),路基厚度18厘米+18厘米。“但主要还是附近有处石子场,每天拉石子的大货车进出不断,装满石子的大货车都大大超载,不间断地碾轧致使道路路面受损。”该负责人说。
运石子大货昼夜跑不停
22日早晨,记者来到天山一路赵家岭村北侧的一处石子场。该石子场占地四五十亩,旁边是被挖掉的山头,石子场堆了十几个“石子山”,不时有装满石子的大货车驶出,沿天山一路往北驶去。这些运输石子的大货车尾部没有放大号和车牌号。
“这些大货车多是往即墨城区和城阳建筑工地运送石子,一般都是超载,到了晚上更多,整夜不停,云桥村、仇家沟岔村靠路的居民晚上睡觉都受影响。”附近有村民告诉记者。
文/图 记者 刘纯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