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命公路”隐喻三重失守

杭州市萧山区鸿达路刚在今年7月份改造完成,耗资1200万元,但在短短十几天之内又被砸毁重建。据《新京报》8月10日报道,由此所浪费的财政资金在2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

耗资上千万元的公路,为何修好即拆?原来有关人士认为,“该道路会影响杭州的整体形象”。究竟影响不影响杭州形象,有待求证。姑且认为属实,但显而易见,路刚修好即拆,暴露了多重失守。

其一,制度失守。如果说该公路影响杭州形象,那么当初是如何规划的,规划又是如何过关的?假若规划经过科学论证,并严格执行规划,也许浪费就得以避免。如果规划不合理,但离付诸实践还有距离,还有一个环节可以避免浪费——如果公共财政支出经严格预算和进行现场监督,规划不科学是不应予以批准的。退一步说,规划即便已经开始执行,如果相关部门及时跟进,监督到位,也许就是有损失也不会有大损失。

其二,民意失守。一个细节是,公路所在的萧山经济开发区国土规划建设局副局长任文祥称:“增加机动车道(此即拆路的理由)是国土局上报给区里的发改委,他们通过就可以的。”为何区发改委通过就通过?民意呢?最有发言权的就应该是民意,如果不问需于民,民意被抛弃了,又怎能深孚民意?

其三,问责失守。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说过,近年来审计中除了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效益低下、损失浪费等,这类问题带来的危害有时并不亚于贪污腐败。有学者称,“(该公路)是政府决策的失误”,政府有关部门和个人应该承担其相应责任。是的,不问责,权力就不会长记性,就会一再重复犯错误。

江苏南京 王石川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