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表示国内成品油价格尚未达到调价边界条件

  发改委回应未按时下调油价质疑:调价条件未达到
  新华社信息北京2010年7月30日电(记者江国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有关负责人30日说,发展改革委一直严格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些波动,但未达到调价边界条件。

  这位负责人在回应有关发展改革委本月首次没有按时下调油价的质疑(本网注:相关报道附后)时表示,这样的质疑“没有任何依据,纯属主观臆断”。但他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中没有就调价边界条件做进一步的阐述。

  据记者了解,自国家实行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以来,有关部门努力按照上述机制和办法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与此同时,部分财经界人士在没有完全理解这些规定的情况下,热衷于猜测国内成品油价格何时调整。今年来,这些猜测性报道越发频繁。尽管这些报道不太准确,却往往能吸引眼球,引起社会热议和非议。

  近年来,一些网民总是将中国和外国的汽、柴油价格作不适当的比较。他们往往不顾日本、德国、法国等大多数石油进口国油价高于中国油价的现实,仅以美国油价作参照物,得出中国成品油价格偏高,国内石油公司获得暴利的结论。

  去年1月,记者据新华社驻53国记者采集的当地成品油零售价和税负数据测算,1月6日-7日,中国汽油价格在石油进口国中处于较低水平。当时,中国的成品油价格远低于日本和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14个欧洲国家和部分亚非国家。在大的石油进口国中,中国成品油价仅高于美国。

  调查表明,德法两国汽油单价均超过10元,接近于中国当时油价的两倍。成品油价格包括生产、运输等成本和税费。在进口成本差别不大的情况下,税费率的差异是各国油价悬殊的主要原因。例如,德国增值税和能源税约为零售价的70%。意大利罗马汽油税费占汽油零售价的60%,税费主要包括消费者增值税、汽油生产税。目前,中国一升汽油包括约一元的税费,税率不到20%。

附相关报道:

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4天 发改委首次不按时降价

    上海证券报2010年7月30日讯(记者陈其珏)

  自新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正式出台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基本遵循机制执行,并已形成“涨价条件满足时推后几天涨价,降价条件满足时及时降价”的惯例。但本周以来,这一惯例首次被打破。

  据卓创资讯的监测数据显示,自7月22日开始到7月28日早间,三地原油移动加权变化率已连续4个工作日保持在国内成品油调价触发条件——负4%以下,意味着理论上当前成品油调价窗口已持续开启4个工作日,但发改委迄今未作出调价决定。

  过去一年半时间中,每逢降价触发条件满足时,发改委总是在条件满足的当天下午就及时宣布降价,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多年来外界对“国内成品油价涨快跌慢”的质疑。但记者发现,这次降价已延迟4天之久,且上次(6月1日)发改委调价至今已有41个工作日。

  “一方面,这次之所以没有及时调价可能是近期国际油价上下波动比较频繁,有关方面希望观察观察再做决定;另一种可能就是高层在考虑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微调,因调整方案还没有公布于是就暂停了国内油价的调整。”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专家庞昌伟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悉,近期原油市场涨跌幅度加大,且纽约商业交易所WTI原油价格在7月22、23、26日三天一直处于78美元/桶以上的高位,造成市场一度预期原油有重上80美元/桶的可能性,而三地变化率近日也在负4.0%到负4.1%之间微幅波动,并有回涨至负4%以内的可能性。这在业界看来是发改委对本轮调价相对谨慎的一个原因。

  东方油气网首席经济学家钟健则认为,尽管从以往经历看,每逢调价条件满足时,发改委从未因其他原因停调过一次,但如果考虑到在调价窗口这一关键时点,避免因国际油价异常波动与国内调价政策走向形成逆动而延期调价的话,那么,调价政策出台的不确定性也会随之大增。

  目前,国际油价仍在下行,意味着接下去任何一天国内成品油都可能迎来降价。截至7月28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收于76.99美元/桶,下跌51美分。

  分析师指出,一旦国内油价下跌将对航空、运输等直接燃油的行业产生一定刺激作用。此外,从事运输业的上市公司也有望借助油价下调缓解成本压力。“至于两大石油公司,成品油价调整对中石化的影响肯定更大些,毕竟后者承担了国内绝大部分的炼油任务,并拥有最大的加油站网络,因此其对油价的调整也更敏感。”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