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耐久性技术研讨会情况综述

2008125日至7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了“延长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耐久性技术研讨会”,来自辽宁、广东、山东、江苏、重庆等近20个省市的200余名公路工程方面的代表参加了历时2天半的技术研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王旭东研究员、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贾渝研究员、长安大学申爱琴教授分别作了专题讲座。有关情况现综述如下,仅供公司同仁参考。

    (一)什么是长寿命沥青路面

1、长寿命沥青路面是指3040年不产生结构性破坏或1015年方需进行功能性养护(上面层处理)的沥青路面。该标准比现行设计规范的15年寿命周期翻了一番以上。

2、长寿命沥青路面与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关系。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

1)路面使用12年就需要进行功能性维修、养护(如微表处、铣铇摊铺等);

2)路面达不到设计年限而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养护。

这两种形态反映了路面设计体系与方法的完善问题和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问题。

早期损坏与长寿命的关系可概括为:解决早期损坏,并不一定是长寿命路面(至多是正常设计使用年限),但长寿命路面则不应产生早期损坏。

3、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的本质核心,是研究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交通荷载和环境荷载等因素对路面材料和结构作用的行为规律和影响规律,以及这些路面材料和结构对这些作用或影响的响应特征,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应力与强度的关系。

(二)修建长寿命沥青路面的再认识

1、我国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发展历程:

1)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代表性结构为:1215cmAC+1525cm半刚性结构层+非整体性结构层。

2)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代表性结构为:1618cmAC+1525cm半刚性结构层+2030cm半刚性底基层。

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代表性结构为:1618cmAC+3640cm半刚性基层+2030cm半刚性底基层。

4)当今路面结构形式主要有:

A2024cm沥青面层+3640cm半刚性基层+2030cm半刚性底基层(降低基层强度,加厚沥青面层);

B1820cm沥青面层+1015cm柔性基层+1820cm半刚性基层+2030cm半刚性底基层(降低基层强度及厚度,增加柔性基层,加厚沥青面层);

C818cm沥青面层+3640cm半刚性基层+3040cm半刚性底基层(提高基层强度及厚度,优化沥青面层设计);

D812cm沥青面层+2530cm刚性基层+1820cm半刚性基层+3040cm半刚性底基层(增设刚性基层,复合式结构,减薄沥青面层)。

2、对当前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

1)关于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的应用。柔性与半刚性各有其技术特点,美国推广应用柔性结构,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半刚性基层最多的国家,从能源消耗、节约造价等角度,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其必然的应用前景。80年代欧洲针对复合路面结构、90年代美国针对柔性基层结构、21世纪我国针对半刚性基层结构,对长寿命路面结构进行了研究。

2)关于弯沉指标与应变设计指标问题。对同一个力学模型,弯沉指标与应变指标是等效的。弯沉指标存在不完善之处,但“看得见、摸得着”,是目前唯一与理论模型建立联系且便于施工质量控制的指标,应变指标则不然。

3)关于技术标准。当前半刚性材料设计存在一个误区,即低强度高模量问题。实际上,强度与模量成正相关关系,不存在低强度、高模量的材料,参见下表。

指标

强度要求(MPa

抗压模量(MPa

2006年版

3.5--4.5

1100--1700

1997年版

3--5

1100--1700

京津塘及“八五”

3--4

900--1200

1986年版

3

400--500

3、我国沥青路面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1)车辙、剪切问题。重载交通路段、长大纵波路段、广场、路口等易发,荷载作用状态、材料在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状态、环境疲劳对材料衰减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结构组合状态对路面抗车辙能力的提高在理论上存在误区。

2)水损坏问题。表现形式通常是桥面铺装损坏、中下面层松散、坑槽与唧浆等,涉及宏观的防、排水设计,桥面铺装中防水与粘结,沥青混合料密实程度及沥青与矿料间状态的评价,水荷载疲劳作用对界面状态影响的分析、环境老化作用对界面状态影响的分析等问题。

3)承载能力不足问题。表现形式主要是弯沉偏大、不均匀沉降、纵向裂缝等。涉及结构强度的标准、不同结构形式下交通荷载的作用规律和结构响应规律、不同路面结构形式的强度演化规律、环境因素对结构强度演化的影响等问题。

4)裂缝问题。

点击打开 >>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