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变脸记”

  短短46天,一座容貌陈旧、常年堵车、时有车祸发生的高速公路行车环境复杂隧道,竟变身为路面黑亮、行驶舒适、行车诱导明显、通行有序的“光明隧道”,而且是在保证车辆基本正常通行的情况下悄然完成施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且看———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变样了!

  7月6日,经过46天的路面整治,中梁山隧道整治工程揭开了神秘面纱———车行道变宽了,水泥路面变成了沥青路面,还增加了振荡标线,灯光更明亮了,墙上增加了行车诱导明显的轮廓标,墙壁粉饰一新,连扬尘也消失了。昔日那座严重破损、常年堵车、车祸频发的高速公路复杂隧道,彻底变成了一座“光明隧道”。

  然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如此庞大的隧道“手术”,竟是在大多数人都没有感觉的情况下,悄然完成。中梁山隧道这一交通要道,并没有因为施工而中断,也没有因此造成一次车辆拥堵事件。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二次“手术”迫在眉睫

  1994年,承载着无数光荣与梦想,西南地区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了。当时,长3.5公里的中梁山隧道,也被誉为华夏第一长、第一大公路隧道,在一批又一批赞许的目光中度过了每一个日出和黄昏。

  然而,时光如梭,斗转星移。转眼1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不仅风光不再,反而成了我市高速公路路况最差、最为拥堵的隧道,为此,市民怨声载道。

  “中梁山隧道位于岩溶地区,地下水系发达,多年运行下来,不仅渗水现象突出,还出现衬砌开裂等结构性问题。”重庆高速集团成渝公司副总经理段小兵说。2008年,该公司便计划对中梁山隧道实施改造。

  改造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先治水。“当时的中梁山隧道渗水严重,路沿两边总是积满泥浆。这不仅影响形象,更是隧道的重大安全隐患。”据称,一期改造在2008年当年完成,除了治水,还治理了衬砌开裂等结构性问题,同时更新了火灾报警系统等一些机电设备。

  第二步,整治路面工程、安全设备,改变隧道形象。

  然而,时隔两年,一期改造早已完成,二期改造却迟迟不见动静。

  “主要还是担心对交通的压力。”段小兵介绍,两年前,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还是主城通向渝西片区的惟一通道,当初,其设计通行能力只有2万辆/日,但实际通行量却达到了3.2万辆/日,是渝西地区的交通要道。路面整治对交通影响大,车辆如果无法分流,其造成的后果难以想象。加之一期治水工程效果如何,至少需要经过两个雨季的检验,致使二期工程迟迟未动工。

  去年底,“内环外移”后,中梁山隧道通行量再次猛增,从3.2万辆/日陡增至4.6万辆/日。

  “陡增的车流量,必然加剧路面的损害。”重庆高速集团副总经理李海鹰说。目前,全市“畅通重庆”建设如火如荼,人们对道路安全、舒适的要求日益提高。今年年初,市政府3号令便是要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同时,市交委就高速公路提出了“净化、绿化、安全、节约、畅通”的五大工程。高速集团深感责任重大,中梁山隧道二期整治迫在眉睫。此外,近两年,随着渝遂高速公路、华福路、绕城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具备了交通分流的条件。

  今年年初,高速集团正式启动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的二期整改。成渝公司作为业主单位具体执行,施工则由重庆通力高速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力公司”)负责。

  方案反复论证科学决策

  此时的中梁山隧道,路面坑坑洼洼,破损严重。由于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常年与车轮摩擦,路面十分光滑,大量车辆在隧道里因难以刹车,经常发生车辆追尾事故,且扬尘弥漫;加之设计上的先天不足,隧道内每个车道宽只有3.5米,达不到国家3.75米的标准;此外,墙体瓷砖大量脱落或沾满污垢,安全设施欠缺,隧道整体形象极差。

  二期整治该如何进行?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套好的方案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单纯的工程整治,当然容易。但每一种施工方案,都会对应不同的交通组织方案。如何将交通影响降至最低,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速集团副总经理李海鹰说。

  据悉,中梁山隧道沿线经济发达,高速公路与地方道路、城市道路紧密相连,一旦因施工发生交通拥堵,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殃及地方道路和城市道路,引起大堵车。

  为了制定出一套最为科学的方案,成渝公司到沿线区县调研、了解情况,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包括沿线区县政府、乡镇、企事业单位、交警、高速公路执法队等。

  此外,成渝公司还邀请了大量本地和外地的交通专家,参与方案讨论。集团领导先后四次前往成渝公司指导制定方案。

  两个月后,根据工程治理方法的不同,成渝公司制定出5套方案,上报高速集团和市交委。

  “其中有一套方案,是要将路面、路基全部破除,重新浇筑。”段小兵称,这样的改造很彻底,但工期长,至少需要180天,对交通的影响很大,最终未被采纳。

  “从3月到4月,高速集团和市交委的领导反复讨论、修改,整整经历了两个月时间。”段小兵回忆,其间,市交委副主任章勇武和总工程师张太雄多次查看施工组织计划,每一次看后都提出修改意见。之后,方案又两次上交市交委主任办公会讨论,并上报市政府,经市领导批示后,方案才最终确定。

  “最终确定的是一套夜间施工的方案。”据李海鹰介绍,为了不影响白天的正常交通,中梁山隧道综合整治工程只能在夜间进行,每天晚上9点单边封道、进场,次日早上7点离场,离场时要撤走所有设备,确保隧道畅通无阻,计划工期60天。

  在交通组织上,重庆交通行政执法总队高速公路支队派执法人员24小时驻守现场,发生事故立即组织现场疏导。

  与此同时,高速集团还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信息共享,一旦发生事故,立即按预案进行交通管制和疏导。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方案和组织领导,中梁山隧道整治期间,未发生一起因施工造成的交通堵塞,一场看似浩大的“战役”,静悄悄地就结束了。

  新工艺挑战短工期

  然而对施工单位而言,60天的工期依然很紧。

  “虽然每天看上去有10个小时的施工时间,但实际施工时间却不足7小时。”通力公司副总经理段羽称,每天晚上9点封道时,要设置封道标志,工人们还要搬设备,真正施工时已经是10点左右。路面铺筑沥青的问题必须在120摄氏度以上,为了确保第二天早上7点恢复交通,工人们必须在凌晨3点多就结束铺筑,然后等待温度冷却,经得起车辆碾压。然后在7点前还要收拾完现场,确保道路畅通。

  在业内人士看来,该项工程的“卡脖子”处,正是路面工程。因为按照通常的施工法,原有的水泥混凝土基层破损的,必须先清理,重新填水泥混凝土,待路面平整后,再铺筑沥青。然而,水泥混凝土基层需要一个养护期,一般为17天。

  按照方案,晚上施工,白天必须开放交通,路面如果长时期封闭养护,不仅阻碍交通,更不可能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整治。

  经过研究,通力公司决定启用一项新技术。该技术他们曾经在渝黔高速公路部分道路病害维修上尝试过。这一技术大胆放弃了水稳基层的工艺改造,直接利用沥青碎石基层工艺,即“破碎水泥混凝土路面———除渣———清理基层———洒布粘层油———摊铺沥青碎石”,相对于原设计的水稳基层减少了“养生”这一环节,大大节约了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中梁山隧道综合整治工程工期短、工程量大的实际,这一工艺不但能有效利用夜间施工作业的时间,在次日早上7点撤场后,也能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不对新铺路面造成影响。因为之前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通力公司对此充满信心。

  但面对工期短、任务重的实际,通力公司不敢有丝毫懈怠。

  段羽介绍,为打赢这场“战役”,通力公司抽调技术精英,组成了一支有技术、有经验、能吃苦的战斗队伍,同时专门购置了一台进口的伸缩摊铺机,以提高工作效率。

  5月20日晚9点左右,中梁山隧道综合整治工程施工组正式进驻施工现场。一场筹备已久的战役,终于打响了!“刚开始是一台摊铺机,后来增加到一大一小两台同时施工。”段羽说,虽然主要是机械化作业,但最多的时候,工地上的工人超过500人,16台机器、5套机组同时施工,对路面进行破碎、摊铺、碾压———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打起精神,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6月18日,整治工程开工仅28天,主体工程完工;7月6日,墙面装饰、机电工程改造等工程全部完工。

  比计划工期提前了14天!

  工程快速推进的同时,更要打造优质工程。据了解,为提高施工质量,通力公司特意从峨眉山运回玄武岩。“这种石头为黑色,使用多年后不仅不会泛白,还特别坚硬,不易磨光。”段羽说。在沥青的选料上,通力公司采用更优质的SMA沥青材料,这种沥青摩擦系数大,更耐压,特别适用于大流量的交通路段。

  中梁山隧道“变脸”后,不仅路面拓宽了,单向双边增宽了约80厘米;黝黑的沥青路面更加舒适,扬尘、污泥全没了踪影;粉饰一新的墙体看上去干净整洁,更加明亮。墙上的反光轮廓标在车灯照射下,增加了隧道内的行车环境亮度,增加了行驶的安全性。如今,驾车通过中梁山隧道,不仅不用担心堵车或车辆追尾,更是一种舒适的驾乘体验。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