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乐观 政策“退出”仍面临挑战

  近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洲央行、高盛等机构纷纷表达对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认为金融危机最坏的时期已经结束,世界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考虑到欧洲债务危机尚未平息、美国失业率高企、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风险等因素,各国刺激政策“退出”仍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经济复苏呈现不平衡性和脆弱性 
  鉴于亚洲等地区的良好复苏势头,IMF、高盛等机构近期均上调了对2010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欧洲央行官员表示,近期与欧洲债务危机联系在一起的最严重的金融市场风暴似乎已经过去。各国经济学家也纷纷发表言论称,世界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从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复苏仍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和脆弱性。 
  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在颠簸中维持了复苏的大
趋势。从宏观数据来看,进入2010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出持续复苏的趋势。除中印等新兴经济体继续保持高增长引领全球复苏外,美国、欧洲和日本也陆续进入较为稳定的复苏通道。
  但世界经济的复苏依然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和脆弱性。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增长迅速,甚至已经出现过热风险;而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的复苏力度依然比较微弱。脆弱性则表现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此起彼伏,金融市场频繁震荡,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和就业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等。
  IMF本月8日公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版也认为,最近金融市场出现的波动为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云,这反映了市场对财政可持续性、政策回应能力以及增长前景的信心有所下挫。最初对希腊及其他部分欧元区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经济竞争力的担忧使发达经济体的财政赤字问题成为今年5月份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主权债务风险的担忧还外溢至欧洲的银行部门,欧洲采取的救助计划几经修改也使市场再次出现融资压力。此外,经由贸易等通道,欧洲债务危机对新兴经济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IMF同时指出,在亚洲经济迅猛增长的带领下,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仍然强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金融波动的负面外溢效应在全球水平上扩散到实体经济的迹象。IMF还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到2007年以来的最快增速,至4.6%。
  2010年下半年,随着以欧洲为代表的多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陆续退出,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可能放缓,但整体继续向好趋势不会改变,更不会出现二次探底。
  不过,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仍然令人担忧。IMF警告说,主权债务危机导致金融市场压力剧增、活力下降,进而可能导致借贷成本上升,银行资产状况恶化,并最终导致信贷紧缩,危及企业和消费者信心。
  我们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欧洲经济复苏带来了严峻考验,但不会导致欧洲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由于主权债务的衍生性和扩散性不强,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比较有限。美国和日本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而新兴经济体仍将担当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

  欧洲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债务危机对全球影响有限
  欧洲经济在去年下半年走出衰退后,2010年以来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与美国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欧洲经济复苏力度比较微弱,欧盟和欧元区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环比增速都只是实现百分之零点几的微弱增长。
  欧洲各国经济的复苏分化严重。在欧盟27个国家中,主要经济大国今年以来均已步入复苏通道,但希腊、罗马尼亚、塞浦路斯、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立陶宛等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仍为负增长,尚未走出衰退。
  目前,欧洲经济复苏最大的威胁在于主权债务危机,其引发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特别是各国政府为应对巨大财政压力而纷纷出台的各种财政紧缩政策可能抑制欧洲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从而拖累欧洲经济复苏。希腊、西班牙等国在宣布采取财政紧缩措施后,均下调了对本国经济未来几年的增长预期。
  我们认为,债务危机可能会使欧洲经济增长放缓,但不足以导致复苏势头发生逆转。
  首先,主权债务危机后续影响将得到有效控制。为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和恶化,欧洲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和强大决心,极大缓解了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经济小国,而像德国、法国、英国这样的欧洲大国,承受高额债务的能力相对较强,债务危机对其影响仍然有限。
  其次,实体经济增长趋势良好。工业生产活跃是上半年欧洲经济的最大亮点,今年以来该指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目前,欧盟和欧元区的设备产能利用率均达到75%的水平。企业方面,利好消息几乎出现在各个行业,今年第一季度,有51%的欧洲企业财报较预期高出5%。
  同时,新兴经济体以及美国和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给欧洲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特别是今年以来,欧元的持续贬值大大缓解了金融危机以来
出口萎缩的状况。
  主权债务危机给欧洲经济复苏带来不小麻烦,但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限。与次贷危机不同,主权债务的证券化程度不高,影响不会大规模向外蔓延。目前,已陷入或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三者GDP合计不到2万亿美元,三国的债务总额略大于这个数据。美国的次级房贷总额虽然也大约2万亿美元,但是在次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金融
产品却是原金额的几十倍,且这些衍生品多数被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持有。欧洲债务危机牵涉的金融衍生工具不多,其杠杆率和传递效应大大低于此次金融危机,这决定了欧洲债务危机不会大规模地向欧元区以外的国家蔓延。

  美日经济持续复苏,对全球形成信心支撑
  欧洲经济复苏多少让人有些担忧,但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的美国和日本出现持续性复苏,对全球经济形成了强大的信心支撑。
  2010年以来,在政府财政刺激的继续支撑下,美国经济持续了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良好增长势头,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经第二次修正后按年率计算增长了2.7%,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
  对美国经济形势乐观判断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承担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个人消费开始恢复良好增长趋势,重新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驱动力。制造业部门在美国经济复苏中表现最好,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并且这种增长势头有望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
  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复苏趋势已经确立,美国经济复苏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虽然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取得增长,但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还在增加。估计到年底前,失业率不会落到9%以下。就业难以有效恢复,居民消费就难以得到持续增长。同时,随着原有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将有所减弱。因此,今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可能有所放缓,但复苏势头不可能出现逆转。
  今年以来,日本经济也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的好转势头,经济复苏呈现出一定的可持续性。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的实际GDP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同比增长了1.2%(按年率计算增长5%)。
  外部经济的好转使日本出口平稳增长,成为该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最主要驱动力。同时,在一系列提振内需措施的刺激下,内需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日本经济复苏的内生性得到增强。这对于长期高度依赖外需的日本经济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将有利于日本经济持续增长。
  展望下半年,日本经济依然面临财政恶化、通货紧缩、失业率高企等风险,其复苏速度仍将比较缓慢。

  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过热风险,但仍能担当复苏引擎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以中国、印度、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率先实现复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引擎。今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继续延续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一季度经济增长均超过8%,对全球经济体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
  IMF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领导作用尤为赞赏。IMF指出,2010年上半年,尽管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紧张局势,但亚洲走出全球金融危机、强劲复苏的势头不减,该地区第一季度GDP增长形势普遍强于IMF4月份的预测,第二季度的经济活动仍非常活跃。
令人担忧的是,在国际热钱的推动和宽松政策的刺激下,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过热风险。由于经济复苏稳健,回报率较高,而且相对于欧美日发达经济体,利率普遍较高,新兴经济体吸引了大量国际热钱涌入。当前不少新兴经济已出现明显的资产泡沫,而流动性过剩可能使泡沫继续扩大。
  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企稳复苏的关键时刻,新兴经济体的自身优势使其发展仍具有可持续性。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优质的资源、充实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廉价的商品等发展根基和优势将继续得到充分发挥,全球经济资源将更多地流向新兴经济体。因此,我们认为,下半年新兴经济体将继续担当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

  政策“退出”面临严峻挑战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各国政府的刺激政策“退出”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欧盟在缩减财政赤字的压力下,将提前其“退出”时间表,而美国近期的悲观数据则使其考虑延后利率上调。
  目前,除澳大利亚、印度、越南、加拿大、韩国等少数国家加息外,大部分国家在货币政策“退出”上仍谨小慎微。出于本国或地区经济、进出口贸易、币值、就业及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各国将继续在加息时机的选择上进行博弈。从上个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也可以看出,政策“退出”难以实现步调一致。
  IMF认为,鉴于通货膨胀缓和,多数发达经济体的货币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可保持高度宽松。若经济下行风险加大,货币政策应是发达经济体的第一道防线。在当前利率已接近零的情况下,主要经济体央行可再次调整资产负债表来放松货币状况。而新兴经济体应做好放松和收紧两个方向上的货币政策行动,若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应迅速逆转紧缩政策方向。 
  对我国而言,如何在与欧美货币政策协调、保持适度宽松的同时,防止资产价格泡沫,是目前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方面,我国应注意货币政策调整和欧美等经济体的协调性,防止我国率先加息进一步吸引热钱涌入,同时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监管。国内方面,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和地方债务规模都有待进一步确认,实体经济依然需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但通胀预期日益强烈,各方对加息的呼声渐高。面临如此复杂的经济局势,我们建议,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观望,不要先于欧美经济体进行加息,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对市场流动性进行调控,应进一步适度回收市场流动性以冲减国际资本涌入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压力。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