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4改8” 扩出连霍线新容颜

  建成通车十余年来,在长达292公里的高速公路周边,分散着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集中了3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13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此形成的关中经济带占有陕西省GDP产值的52%。这就是连霍高速公路陕西段的黄金效益。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连霍线陕豫界收费站车流量达到了4万辆的高峰,远远超过1.5万的车流量设计。去年,国家又公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作为经济区内的主动脉,连霍线潼关至西安至宝鸡高速公路“4改8”的改扩建工程的意义不言而喻。

  以“新”治旧

  连霍线陕西境改扩建工程于2008年底动工,其中的潼关至西安、西安至宝鸡项目是西北第一条、全国第三条改扩建项目,采用两侧各加宽两个车道,这种方式投资最省,也最节约土地资源。省高速集团董事长靳宏利介绍。他将该条路段定位为“西部交通的命脉”,也基于此种认识,建设者着重依靠新工艺新材料提升工程质量。

  在路床拼接位置选用干拌水泥碎石桩、碎石桩、灰土挤密桩、双向钢塑土工格栅等进行路床加固。路面拼接中,在基层顶部铺设聚酯玻纤布,拼缝竖向界面应用橡胶止水带,增强新老沥青混合料粘结,提高道路的低温抗裂性、抗反射裂缝性,抗疲劳性和渗透性能。路面采用了SMA技术,并且厚度达22厘米。与国内其他在建或已建的高速公路相比,潼西项目的路面结构层厚度和沥青路面厚度创全国最厚,而且层厚与公称粒径关系匹配,可有效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由于工程面层铣刨料数量大,本着老路铣刨料尽量利用、节约成本的原则,对铣刨料进行了泡沫沥青冷再生利用。主要用于硬路肩、匝道下面层,预计节约工程造价3千万。

  在西安至宝鸡项目,建设单位首次在全线路面推广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首次推行环氧沥青桥面铺装施工技术,以确保工程质量。

  全力保畅

  与沈大、沪宁路相比,潼关至西安至宝鸡改扩建工程保畅难度极大。前两者是在充分分流的情况下实施的,而后者既要分流保畅,又要开展施工。

  建设单位与交警、路政及河南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形成了多方联动机制,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畅通。首先要求各施工表壳配备排障车辆,积极配合交警、路政部门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事故或故障车辆。同时,加强与连霍高速豫陕段管理单位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提前做好车辆分流准备,提前采取措施防止重大拥堵现象发生。潼西项目管理处将南幅尚未铣刨路段作为紧急通道予以保留,在全线中央隔离带每三至四公里合理设置多处分流开口,配备帐篷和标志、标牌等安全设施,安排路政人员、保畅安全员24小时值班。对已经铣刨路面要求必须在5日内完成路基拼接,并划出临时通道,以备出现紧急情况分流使用。

  今年3月19日,河南境内因交通事故造成车辆拥堵28公里,大量货车涌入陕西,因潼西改扩建工程北半幅车道部分路段铣刨施工,变单道通行,车流量过大造成拥堵。管理处领导组织人员连夜疏通保畅,省高速集团董事长靳宏利、总经理王登科赴拥堵现场解决问题。19日夜,在已疏通的路段,许多疲惫的大车司机却睡着了,保畅人员只好挨着车一个个叫醒司机。直到20日下午3时左右,所有路段才完全疏通,此时,保畅人员已经两天多没有休息。

  以“文”饰路

  连霍线陕西境周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西岳华山、华清池、后稷故里、周公庙等旅游景点分布沿线。在项目建设中,建设单位充分考虑人文元素的展示,通过服务区、停车区、沿线隔音墙为载体,通过雕塑、微缩景观、喷绘等艺术形式,将沿线的历史故事、文化名人、自然风光和民情民俗等地域文化特色与工程建设融为一体。

  房建工程外观设计新颖独特,既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又突出地方特色。比如,潼关主线收费站的主体建筑采用仿唐建筑形式,华山服务区的主体轮廓采用“山”型建筑形式,潼关主线收费站收费棚采用明城墙形式,兵马俑收费棚结合当地兵马俑特色,设计为古代兵器“戟”的形式。

  在突出文化“饰”路的同时,建设单位还依靠绿色“美”路。在建设初期就充分考虑到原有道路两旁成林树木、中央隔离带苗木等资源,将原有的16种观赏植被约8400余棵进行移栽,既缩短了绿化周期又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去掉了高挡墙等土石工程防护,改为边坡生态防护,防止水土流失,美化路容。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