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市场温和应对资源国加息

 资源国加息
  在今年3月、4月印度央行33天内两度加息和5月澳大利亚第6次加息之后,本月,主要资源国加拿大、巴西、新西兰先后加息,这标志着资源国相继走上“刺激政策退出之路。”

  6月1日,加拿大央行宣布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0.50%,为该国2009年4月以来第一次上调基准利率。6月9日,巴西宣布了年内的第二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10.25%。而同样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新西兰当天也宣布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2.75%。 

  从历史来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资源国加息往往滞后于美国,专家认为,此次资源国加息提前于消费国,主要归因于经济危机后全球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充足的流动性,这使得资源价格意外大涨,而资源型国家承惠其中。在全球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的情况下,资源国甚至出现了多个领域投资过热的现象。

  仅以巴西为例,去年,中国代替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今年一季度,巴西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2.7%,同比则大幅增长9%,其中家庭消费支出同比增长9.3%,重返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有分析人士预计,巴西央行希望通过提高利率来给经济降温,今年该国央行将继续上调基准利率,最高可能升至12%。

  能源市场反应温和

  一般来说,资源国加息对能源市场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点,一是加息往往和本币升值相关联,以资源国加息为先导的“政策的非协调退出”有可能导致美元的相对贬值,造成能源价格的相对上涨;二是资源国流动性收缩,流向能源开发的资金可能变少,能源类股票价格可能有所回落;三是资源国开启加息先河或将带动其它国家跟随进入加息通道,从而使得全球流动性收紧。

  2009年10月,澳洲的第一次加息就引起了锌价高企和能源股市的震荡,但是近期能源市场对加息的反应却颇为温和。根据中商流通生产力研究中心向本报提供的数据,6月4日当周,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118.4,较上周上升0.8个点,增幅较为缓和。6月7日当周,以原油价格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扬,但是相较于乐观的世界经济数据,资源国加息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而在股市方面,以巴西为例,在宣布加息之后的6月10日,巴西国家石油的股票不降反升至29.83雷亚尔/股,涨幅0.95%。同日,巴西参议院还批准了对政府该公司的股票增发计划,分析师估计出售价值将在500亿到600亿美元之间。

  海通期货分析师赵亮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此轮资源国加息“温和而谨慎”,故市场反应不大。另一方面,资源国加息对全球的影响力远小于美国和欧盟。此外,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支撑了当地需求。以巴西为例,据悉,2009年2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石化集团与巴西石油公司签署了为期10年的10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三方协议。当年5月,中石化集团与巴西石油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获得了位于巴西北部帕拉-马拉尼昂盆地两个石油区块的勘探权。这些都锁定了资源国的收益。“现在看能源市场基本面主要看三个地方,一是中国,中国代表全球需求的变化,二是欧佩克,欧佩克对全球能源供给有很大话语权,三是美国,美国的利率直接影响着全球的流动性。”赵亮说。

  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资源国率先加息使得人们对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做出正面解读,在恐慌时期,加息反而被认为是经济健康的标志。而近期世行、联合国、OECD在报告中纷纷对全球需求做出上调,西班牙国债发行成功使得人们对能源需求的预期也在恢复。

  流动性“蛰伏”债市

  专家同时提醒投资者,资源国加息并不具有很大示范作用,世界主要经济体加息预期较弱,全球流动性在很长时间内仍然将保持宽松状态。

  陈凤英表示,加拿大此番加息更多是出于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胀过快上扬的“预防性”而非“防治性”的考虑,其远远领先于其他G7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加央行加息不会在G7范围内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与此同时,以欧债危机为突出表现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决定了加拿大未来的货币政策方向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G20财长会议关于继续实行刺激政策的决议印证了陈凤英的观点。

  而赵亮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近期美国国债利率下降幅度非常大,超过了25%,国债的贬值意味着供过于求,从侧面证实了市场上资金流动性充裕。他同时表示,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低至3.3%,这标志着美国国内通胀预期和加息压力较小,将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他还表示,第三季度是传统的石油消费季节,季节性因素或许会带来石油价格上涨。“我比较担心的是第四季度,首先,第四季度一向不是石油消费的旺季,其次,中国对原油进口的增速也可能放缓。今年的早些时候,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处于‘剧增’的状态,但是同时成品油出口也在增加,一些加油站也会经常打折,说明国内的供给其实比较饱和。前段时间中国以打压房价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代表的紧缩政策密集出台,估计下半年会显示出成果。因此,一方面国内市场有供大于求的趋势,另一方面政策效应会逐步显现,都会给第四季度国际油价带来下行压力。”赵亮说。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