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招标旋风般落定,6家民企获准介入石油战略储备,业内认为这是石油市场放开的起点。在此消息鼓动下,放开石油进口权的呼声再起,石油流通行业协会建议启用闲置民企油库进行石油商业储备,以进口权换民企无偿储备石油。 石油战略储备库招标旋风般落定 备受关注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招标,5月14日开标,20日即旋风般落定。包括舟山金润石化有限公司、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民企获准进入石油战略储备。 “现在已经操作进油了!”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透露,6家民企总共具有储备能力150万吨,获得国家能源局储备中心150万吨储备指标。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认为本次招标之所以如此快落定,与当前国际原油价格相对较低突现石油储备良机有关。 此次民企与政府的合作,以国家租赁油库的形式开展。国家给民间油库下达储油指标,支付租赁金,中海油负责进口石油,按指标分储民间油库。储存期间,除非获得国务院批准调拨,否则任何人和机构没有权力动用库存。 据悉政府与民企签订了两年租赁合同,每一立方米库容,每月支付14元左右。经测算,国家两年将为150万吨储备石油支付近6亿存储费用。 赵友山透露,150万吨石油储备将耗时180天完成。此后会进行下一轮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招标,以吸纳更多民间储备力量。 据悉,民营石油批发企业占国内石油批发企业总数的35%,且拥有石油储备能力3000万吨,其中有1000万吨可以用做战略石油储备。 国家石油储备或将发展商业储备 “这是民营企业首次进入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也是石油市场放开的起点。” 赵友山这是一项落实新36条的行动。但他想进一步建议启用闲置的民企油库进行石油商业储备。 “剩余的2000万吨库容完全可以进行商业储备。”他建议国家启动原油商业储备,民间油库自己出资进口石油,并拿一定比例库容为国家义务储油,接受国家调拨。 据悉,西方国家的石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两条体系,前者主体为政府,后者主体为企业。商业储备中有一定比例为义务储备,只有在市场出现波动,才能经国家调拨进入市场平抑价格。 “石油商业储备是国家未来石油储备必然要关注的方向。”董秀成透露,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为了调配资源,也在建自己的商业储备库。但因为国家没有任何指导商业储备的规则,尚无义务储备的规定。 董秀成认为,未来义务储备将成为石油批发企业和贸易企业获得牌照的条件。 放开原油进口权呼声再起 作为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的赵友山所提出的民资进入石油商业储备的方案的前提是,政府应该放开对民资进口石油的限制。而民企参加国家石油储备招标的消息就像是催化剂,又一次促发了民企呼吁放开原油进口权的热情。 目前中国的原油进口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珠海振戎5大石油公司,民营石油公司获准进口原油的企业不多。民营石油企业即使获得原油进口经营许可和进口配额,也很难单独进口石油。 因为根据我国现行政策,中石油、中石化系统外的企业若进口原油,必须持有这两大集团出具的“排产”(安排生产)证明,海关才给予放行。对于非国营进口原油配额的持有者来说,配额的意义只是可以转手卖给中石油或中石化赚取一笔差价,或者就作废。 赵友山对制度的设计建议是,进口石油的主体资格认定仍然执行现有的许可制度,但废除进口量配额限制和“排产”(安排生产)证明。民资获得石油进口权后,有义务开展一定比例义务石油商业储备。 赵友山表示,自己已经写好方案,最近两天将上书有关部门。 专家建议改良现有原油进口制度 但关于是否应该放开石油进口权限制的争议由来已久。 反对声音主要来自国有石油公司。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金陵石化董事长张大福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曾表示,尽管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大,但在国际原油市场并没有话语权,一旦放开管制,带来的恶性竞争将可能使中国在进口价上提高话语权的努力化为泡影,“铁矿石进口问题的今天,就是原油进口的明天”。 对于这个论调,董秀成持反对意见:“石油进口即使多主体,也肯定不会出现铁矿石谈判的问题。” 他认为,“石油市场是众多卖方和众多买方组成,而铁矿石市场是少数卖方和众多买方组成,买卖双方的实力对比不一样;而原油进口并不像铁矿石进口那样谈价格,而是谈价格公式,双方承担的风险一致”。
但董秀成也并不完全认同赵友山的方案。他认为进口资格许可制度应该延续;进口配额将来迟早将按照WTO规则取消,可以按照政府承诺执行;而为了防止贸易企业低价进高价卖来投机,“排产”证明不应该取消,但应该扩大范围,原油接受主体不仅仅限于中石油、中石化,还可以是地方炼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