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府召开全省通村公路养护管理现场会 |
来源:交通运输部网站 发布日期:2010-5-26
|
5月,有着“果乡”美誉的陕西宝鸡眉县,田园一派好风光:平坦整洁的农村公路连村串乡,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路边的红樱桃掩映在绿叶中等待采摘,猕猴桃、葡萄已经坐果,杏和桃开始着色。
24日,陕西省政府在眉县召开全省通村公路养护管理现场会,总结“十一五”以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推进农村公路以建为主向以养为主转变。经过实地考察,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洪峰由衷地说,只要责任落实到位、资金保障到位、机制完善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就一定能实现。 以建为主转向以养为主
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建设,陕西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3万多公里,占全省路网的92%,高出全国的5个百分点。在大规模开展通村公路建设的同时,陕西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高度关注,通过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了以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以公共财政为投入主体,以农民领养为主体的全新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格局。2009年,省、市、县三级公共财政预算农村公路养护经费7.7亿元,是2006年的6倍。 但由于责任履行不到位、资金被截留、日常养护跟不上等原因,“建设时轰轰烈烈,养护时冷冷清清,养不好群众骂骂咧咧”也是一些地区不容忽视的现实。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冯西宁痛心地说:“我算了一笔账,到今年年底,全省近10万公里的农村沥青路、水泥路,失养10%就会出现1万公里烂路,失养1%也有1000公里烂路。这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足以毁掉我们已有的成果。” 基于这种考虑,今年陕西把农村公路发展战略调整为“拾遗补阙、完善配套、巩固提高”,今年建设计划调整为1万公里(而去年建设计划是2.8万公里)。目的是要补上这几年大规模建设中欠下的质量账和养护管理账。 构建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
通村公路养护关键在落实责任。陕西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县政府是责任主体,乡镇政府是管理主体,村民委员会是实施主体。县政府要落实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乡镇、村的管理责任和养护责任,并将通村公路养管纳入县对乡、乡对村的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乡镇政府要与村民委员会签订管理养护目标责任书,做好考核考评工作,定期组织集中养护。村民委员会与村民签订养护承包合同,积极推行多元化日常养护生产方式,监督、检查养护工作。 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创新。眉县政府制定了乡镇政府的管理工作职责和村委会养护工作职责,形成了通村公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养格局。合阳县新池镇制定《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问责制度》,对村级养护机制、资金、人员不落实的村的主管领导和村级干部实行问责制。商州区周岭村成立了以村委会主任为组长、党员干部和村民积极分子为组员的通村公路管养小组,积极探索设立村级农村公路管理组织的新路子。 资金多渠道 模式多样化
资金是制约通村公路管养的重要因素。目前,陕西省绝大多数市县都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配套资金纳入了政府财政预算。在配套资金到位同时,一些市县拓展工作思路,多渠道筹措管养经费。宝鸡市将农村公路市县两级配套资金由3:7变为7:3,有效减轻了县区资金压力。延安市争取区域内石油、煤炭等企业赞助,每年筹集通村公路养护资金1500万元以上。整合农村社会公益岗位、资金捆绑使用、出售道路冠名权也是一些地区筹集资金的有效途径。 多样化养护模式是适应通村公路特点的必然选择。经过各地实践,陕西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社会化与群众化相结合的养护生产模式。洪峰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养护工程市场的开放力度,尤其是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鼓励一切有能力、符合资质条件的养护企业,通过公开、公平竞争,进入养护工程市场,全面实行市场化、专业化养护。摒除原有的小道班模式,逐步建立企业化运作的大道班或养护工区,整合农村公路养管资源,促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壮大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上,各地根据实际,可通过干支线路搭配、好坏路段捆绑等方式进行招标养护。 日常养护推行群众领养与季节性集中养护结合的办法。“在通村公路管理养护中,不一定用一个模式,只要有利于提高养护水平,都可以大胆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