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三高速宁海段公路工程(二、三期)初步设计待批复
2010年3月9日至10日,市发展改革委在宁海主持召开了同三高速宁海互通至浙江沿海高速蛇蟠互通连接线宁海段公路工程(二、三期)初步设计审查会议,参加会议的单位有省公路局,市重点办、交通局、公路局、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水利局、交警支队,三门县交通局,宁海县府办、发改局、重点办、财政局、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交通局、农林局、水利局、供电局、交警大队、路政大队、跃龙街道、一市镇、蛇盘涂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浙江恒辉工程勘测有限公司,中交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公路水运工程咨询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和特邀专家。会议先后听取了宁海县交通局关于前期工作情况的汇报、设计单位关于初步设计文本内容的介绍、咨询单位关于工程初步设计咨询报告的说明。会议成立了专家组并形成了专家审查意见(专家组审查意见及名单附后),与会代表在踏看现场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和讨论。会议认为,本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比较完整,资料比较翔实,咨询报告建议合理,基本满足初步设计的深度要求,会议原则同意本工程初步设计。现将会议议定的主要事项纪要如下:

一、路线走向

本项目起点位于同三高速宁海互通,38省道K50+970(GK0+000),利用已建并计划改造的兴海南路10.162公里,至宁海县南门(GK10+162=测设桩号K0+000),再向西,部分利用跃龙山大桥跨越大溪,路线再向南沿大溪河西岸城岭线布设,至下陈村(K4+200)接一期工程,右幅利用一期工程,左幅新建,跨白溪,设隧道穿枫槎岭,至越沙线(一期工程终点,K12+512),经沙滩村、新塘,沿前岙山头脚进入蛇蟠围垦区,终于宁海县与三门县交界处(测设桩号K21+192),路线长31.423公里。初步设计里程比工可里程30.91公里增加0.513公里,主要原因是南门至黄土岭段线位进行了优化调整。

二、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

本次初设包含除在建的一期工程(8.381公里)外的所有工程,分二、三期实施。主要规模为:二期工程为越沙线交叉口至终点段(K12+512-K21+192)全长8.68公里,其中中桥130米/2座;路基按全幅实施,路面实施右半幅,并采用过渡路面。三期工程为已建兴海南路段(GK0+000-GK10+162)10.162公里进行断面改善,南门至下陈段(K0+000-K4+200)4.200公里按全幅实施,下陈至越沙线交叉口段(K4+200-K12+512)8.381公里(长链69米)实施左半幅,与在建的一期工程(右幅)衔接;越沙线交叉口至终点段(K12+512-K21+192)8.680公里按全幅实施,与二期工程衔接。其中单幅隧道(左幅)2432米/1座,大桥576.1米/2座,小桥132.2米/5座。全长31.423公里。

本项目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中的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整体式路基宽24.5米,分离式路基宽12.25米。在建的一期工程右幅路基宽12米,隧道净宽11.0米;二期工程全幅路基宽24.5米;三期工程利用段(GK0+000-GK10+162)、新建段(K0+000-K3+150)按一级公路断面标准并结合城市道路建设。设计荷载路面标准轴载BZZ-100kN,桥涵汽车荷载公路—I级,设计洪水频率1/100。占用土地1024.27亩。

三、路线交叉

会议同意本工程路线交叉设计。本工程设平面交叉14处,其中二期5处、三期9处。会议指出,设计单位根据规范要求进一步优化全线平面交叉口设计。在K1+550交叉口,根据城市道路功能和交通组织情况,采用灯控形式控制。

四、路基、路面及排水

会议原则同意本工程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本工程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分整体式和分离式二种,整体式路基宽度24.5米,即行车道宽2×2×3.75米,硬路肩宽2×2.5米,中间带2.0米,路缘带宽2×0.5米,土路肩宽2×0.75米。分离式路基宽度12.25米,即行车道宽2×3.75米,左硬路肩宽0.75米,右硬路肩宽2.5米,路缘带宽0.75米,土路肩宽0.75米。对在建的一期工程右半幅宽12米按标准进行拼宽。基本赞同设计采用的路基横断面形式、组成尺寸和一般设计原则,合理确定路基边坡坡率,进一步复核沿河路段路基防护形式,软土路段采用堆载预压或增设反压护道方案。同意设计采用的路面结构组成方案,进一步优化路面结构和排水设计。

五、隧道、桥梁和涵洞

会议同意隧道横断面布置、衬砌类型、排水、通风、照明等设计。设枫槎岭隧道1座,为单体式隧道,隧道长2432米,隧道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净宽11.0米(即行车道宽2×3.75米,左侧向宽0.50米,右侧向宽0.75米,检修道宽0.75米,人行道宽1.5米),净高5.0米。进一步优化汽车、人行横通道设置,补充进出洞口联络通道设计,优化紧急停车带长度和宽度。会议同意监控报警、电源照明、通风、电气控制、防雷接地、消防系统等设计方案。建议机电、消防、监控、管理设施作进一步优化。

会议同意桥涵结构形式和布跨设计。本项目桥梁838.3米/9座,其中大桥576.1米/2座,中桥130米/2座,小桥132.2米/5座。设置圆管涵49道,盖板涵14道,涵洞总长1100.62米。桥涵与路基同宽,整体式桥梁宽为24.5米,桥面净宽2×11米;分离式单侧桥梁宽为12.25米,桥面净宽11.25米,桥梁两侧各设0.5米防撞护栏。同意跃龙山大桥、白溪大桥配跨及结构形式。跃龙山大桥采用40+60+40米变截面预应力砼连续箱梁,中幅宽15.5米,左边幅宽12.25米,桩基础实体式墩台;白溪大桥采用17×25米预应力砼组合箱梁,桩基础柱式墩台。前岙山中桥结构改用小箱梁。梁桥面铺装采用沥青砼。桥涵设计荷载公路—I级,设计洪水频率1/100。区域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六、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会议同意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根据道路实际状况,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安全设施设计方案,并进行分期实施,进一步完善全线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七、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会议同意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在工程实施中要按照职能部门的批复意见抓好落实。

八、施工组织

会议同意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分期实施,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工期各为36个月。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