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工程院:用科技为首都铺路搭桥

  长安街、奥运场馆、地铁、各条环线、南水北调北京段……一座座北京城市建设里程碑,功劳簿里都要计上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的名字。走在首都的宽街通衢,很难说哪一项显眼的城建工程,离得开市政工程院的辛勤劳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一直在扩展,在长高,而成立于1959年的市政工程院,堪称北京城建的科技发动机。

  高级工程师谢产庭还记得,1959年正是北京的建设高潮,为了研究建筑新材料,30多个科技人员从各个施工单位抽调上来,创办了一个材料实验室,这就是市政工程院的前身。50年来,从开挖地铁到修建环线,市政工程院都成为科研主力,规模和实力一路壮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市政工程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渣油沥青、多腊沥青、石灰粉煤灰混合材料基底等一大批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开发,高级工程师石中柱回忆说,当时的任务就是用仅有的低质沥青和廉价实用的材料筑路。北京条条主干路和快速路都少不了市政工程院的技术支撑。

  而北京第一座立交桥,也是从市政工程院的预应力技术开始的,如今座座立交桥的施工用具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元素,都是院里的早期成果。北京的给水排水管道,也依靠了市政工程院从无到有研发的制管技术和建设管网技术。总之,市政工程院给北京的市政技术打下了基础,几十年前的成果许多仍在应用当中。

  近年来,从中关村的EVA改性沥青道路,到中南海的道改2号沥青道路,院里贡献的经典案例举不胜举。一条条平整得如同工艺品的道路,凝聚了院里几代人的劳动结晶。如今市政工程院的材料研发仍紧跟时代步伐,他们的“大空隙环保沥青”技术,可以让雨水直接从路面透下去,而且降低噪音,已经应用到了北京的马路上。他们的透水人行道研究,已经编制了国家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为全国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在北京市科委资助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中,市政工程院课题组建立了年产10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线,利用建筑垃圾生产道路路面基层、砌块和砖。这一科研成果的成功意味着未来20年,我国年产60亿吨的建筑垃圾可以合理利用,也解决了沙石集料来源不足的问题。

  除了材料研究这个看家本领,市政工程院的拿手好戏还包括各种建筑监测。1999年和2009年两次国庆阅兵,市政工程院参与保障道路安全。阅兵期间,许多重型车辆,比如坦克装甲车将开上长安街和周边道路,路面能够承载吗?市政工程院的技术人员负责给出答案。他们带上各种仪器,在车辆稀少的夜间现场工作。当实验载重车开上街道,他们在旁边测量路面的变形;还在地下通道里支起从底到顶的探测器,测量空间受力情况。接连几个月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道路安全评估。

  北京的交通要道京广桥发生路面坍塌,市政工程院赶到现场,不仅实时监测评估坍塌点周围的安全状况,也用雷达探测地下是否存在空洞,用数据帮助工程人员作出抢险决策。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市政工程院的监测项目,不仅有显眼的巨型钢结构建筑,也有地铁站和埋在地下的基桩与管线;不仅有三峡大坝之类的国家大工程,也有四川震后的民用建筑。

  除了材料研究和监测,近20年来,北京市政工程院还立项开发了一大批先进工程设备。比如振动振荡夯实设备,数字化超声检测分析仪和土压平衡盾构机等等。这些高新技术已经应用到北京的工程施工当中,丰富了城建科技内涵。

  如今,作为全国同行业最大的从事科研为主的公益性机构和市属重点科研院所,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不仅处在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管道工程、工程检测和水泥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前沿,而且在安全检测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兴领域形成了技术优势。在多元化才能应付激烈竞争的今天,市政工程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