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机场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建设纪实 |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发布日期:2010-1-12
|
兰州机场高速公路素有“省门第一路”之称。自2002年建成通车以来,为促进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过长时间的运营,受地质、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近年来交通量猛增,特别是超限超载车辆的反复碾压、破坏,该线路出现了大面积车辙、沉陷等病害。为重塑兰州门户形象,提高这条路的平整度和舒适度,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本着“保重保主”的原则,在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现场勘察、详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通过“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方式对这条公路实施养护维修,并将这一重任交由兰州公路总段负责担当,从此拉开了我省高速公路实施养护维修工程的序幕。 开赴施工现场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操作规程,严把工程质量关。他们建立工地试验室,配备试验设备和检测人员,专门负责工程的各项试验检测工作,严把材料入口关。为了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在砂石材料的应用上改传统的河砂为基质砂,在兰州周边多家砂石料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砂石料进行检测和价格对比,选定了永登、白银、刘家峡的3家料场为工程供应砂石材料,储备沥青2200吨、碎石近3万立方米,并完成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等标准试验,并对进场的每车砂石料和沥青料都进行严格的检测,检验过程近乎苛刻。该路段还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材料,首次实施路面应力吸收层,其特点是沥青粘性大、上下层结合好、平整度高、防渗水。同时,在路面施工中,采用壳牌改性沥青、抗车辙剂。在桥梁伸缩缝修补中采用柔性伸缩缝工艺,其特点是操作性和耐久性较强,较好地解决了边通车边施工造成混凝土强度难以形成的难题。严格控制拌和温度,并在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中,对每车材料都用棉篷布覆盖,减少了运输过程中材料温度的散失。在摊铺、碾压过程中,都有检测人员不定时检测温度,确保各阶段材料温度符合规范要求。通过控制碾压遍数和钢轮压路机及胶轮压路机的先后顺序,确保了压实度。通过抄平和挂钢丝基准线,保证了路面的平整度。 由于该项目是边施工、边通车,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一直被视为兰州机场高速公路养护施工的重中之重。对此,项目办加大了项目的安全投入,并在各个标段的施工现场设起红色帐篷的值勤点,专门请来高速公路交警与路政人员联合执勤,共同指挥过往车辆。同时,项目办还购置了强力清扫车,对施工封闭路段外围及时清扫,给过往车辆营造了良好的行车环境。 面对繁重的施工任务,建设者们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周末和节假日,全力奋战在施工一线。每天早上六点半就赶到工地,晚上九点多才收工,有时候为了将出场的沥青拌和料摊铺完,要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才回宿舍。据技术人员介绍,高温搅拌出炉后的沥青料温度可达175℃,到达现场摊铺时的地温达160℃,现场混合温度在160℃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脸被晒得黑黝黝的,皮掉了一层又一层,可他们谁都没有一句怨言。 为了使道路早日畅通,施工人员加班加点地干,他们就是这样,用舍家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着公路人“敬业奉献、甘当路石”的誓言。 高原筑路铁军 承建工程三标段建设任务的是甘南新世纪路桥公司,由于他们过硬的施工技术,被人们誉为“高原筑路铁军”。接到项目办进场通知后,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驻地建设等各项工作。但是,正当项目部一班人满怀信心、放手大干的时候,一个个前所未遇的难题却摆在了他们面前。 由于兰州机场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在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而且在机械操作、工序衔接、施工工艺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加之施工作业面比较零散,干扰因素多,导致三标段工程进度滞后。面对诸多困难,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为了做好各施工环节的协调和有效衔接工作,确保工程质量,三标段项目部将各施工工作面负责人集中安排到一个宿舍,每天晚上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对第二天的工作作出合理的安排。 在烈日的照射下,新铺的油路与蓝天白云相映衬,显得格外靓丽。这支素有“高原筑路铁军”美誉的施工队伍,在90多个日日夜夜里,不断克服困难,为机场路早日通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鏖战红柳湾大桥 在四标段红柳湾大桥占地近10亩的大梁预制场,只见120多片预制好的大梁上盖着养生毯,如一艘艘即将远航的军舰。施工人员来回穿梭于大梁之间,他们有的架设模板,有的绑扎钢筋,有的进行张拉作业,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 红柳湾大桥全长770米,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钻孔灌柱桩基础,柱式桥台。随行的四标段项目部经理齐宏伟介绍说,在短短12个月且边通车边施工的条件下,要完成150根的钻孔灌柱桩桩基浇筑、72片现浇盖梁、511片预应力空心板,并要完成大梁吊装、桥面铺装及附属设施工程,难度可想而知,这对于项目部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 四标段项目部经过认真研究,确立了“以安全生产为前提、进度服从质量”的总体思路,并紧密结合实际制定了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在质量方面,他们先从原材料抓起,对于影响桥梁工程质量的关键材料———钢绞线、钢筋等,他们跑市场、多方询价后进行招标采购,并对碎石等原材料采取自检、外检、项目办中心试验室抽检等多种形式,保证碎石规格符合要求。在施工中,大梁预制全部采用水磨石基座,从而保证了大梁预制的质量。 谈起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四标段项目经理齐宏伟讲了几件事:开钻初期,成孔的0号、1号、2号、4号等4根桩基在清孔准备灌注时,出现了因地质原因造成的相邻各孔连通式泥浆泄漏问题,项目部立即上报项目办,项目办高度重视,当日邀请了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的专家来到施工现场对该问题进行了实地查看,经挖探观察,距路面8米以下黄土层地下水过剩,已形成流塑状。经专家会议研究,制定了两种处理方案:一是将泥浆发生泄漏的成孔用片石回填后复钻;二是其他开工桩基在软弱层钻进完成后,用片石回填二次冲击钻孔的方法来减缓钻进速度,起到加强桩孔护壁的作用。方案确定后,他们严格按照该方案将0号、1号、2号、4号孔于当晚立即回填开始复钻。为了加快进度,项目部又增加5台钻机,保证了工期。 面临紧迫工期,四标段项目部本着“科学管理、精心施工”的原则,每七天调整一次计划,施工计划详尽到每一天的工作量,实行二十四小时轮班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特别是在大梁预制作业和桩基灌注施工中,四标段的各项作业井然有序,创造了灌注施工每天最多6根、大梁预制每天最多9片的佳绩。 为确保红柳湾大桥早日建成通车,四标段项目部全体参建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项目经理齐宏伟身患败血症,医生多次要他注意休息,调整饮食,可他一直坚守在工地。他说:“把这个工程干完吧,中途换人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检负责人王兴龙主管灌桩作业,每天有8台钻机同时钻孔作业,8月11日那天,先后成孔6个,王兴龙整整26个小时没有合眼,使这6个桩孔一次成功灌注。 紧张的四个多月过去,随着天气的转冷,如果按施工惯例,采用高温沥青铺筑桥面显然不现实,也不能保证工程质量。为此,项目办紧密结合实际,大胆引进了温拌低温施工新工艺。即在沥青混合料拌合中添加低温添加剂,以降低可碾压温度,地表温度在摄氏零下6度至10度之间即可施工碾压,效果及性能不亚于热拌施工,并且温拌沥青混凝土同比还可降低能耗30%。为了切实保证施工质量,机场路中心实验室早在10月下旬就开始进行了温拌低温施工的相关试验工作,经过近一个月的试验准备,直到添加了温拌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和有关数据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才于11月25日正式在红柳湾大桥路面下面层采用温拌低温工艺施工。由于受气温限制,每天只有6小时的有效施工时间,广大施工人员紧抓时间,保证施工质量,每天以200多米的速度推进,经过5天紧张艰苦的工作顺利完成了桥面及引道的铺筑工作,这也是目前我省首例应用该工艺施工的路段。同时,项目部还完成了桥面标线及附属交通设施的恢复安装工作。 2009年12月4日下午3时,全线控制性工程红柳湾大桥全面贯通。至此,机场路全线从6月份开始实施的混合交通恢复了正常交通,标志着机场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圆满完成了年度预期计划的下行线施工任务,并实现半幅通车。 路面工程施工暂告一段落,但是,机场路项目办全体施工人员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这群忘我奉献、尽职尽责的公路人,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冬季储备沥青和砂石材料,维修保养机械等工作,力争为明年机场路上行线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使“省门第一路”早日焕发新的容姿积极努力地工作着。 公路人,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华章,彩虹在这里不断延伸,高速经济长龙正显现出充沛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