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
来源:中国公路学会 作者:赵笃 发布日期:2010-1-7
|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在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中,认识到位是基础,创新机制是关键,资金筹措是重点,严格标准是核心,强化路政管理是长远之计。
一、认识到位是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基础 运城市面对全市公路线路多,里程长,分布广,密度大,油路多这些特点,把养护和管理农村公路作为一项严肃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他们认为,传统的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政策远远落后于新的发展形势,单纯依靠国家补贴或地方自筹都面临着养护资金、养护机制等新的矛盾。如果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必将导致农村油路失管失养,使群众集资修路的血汗钱付之东流,使百万农民铸就的路产流失或毁于一旦,使农村生产力遭到损失和破坏。因此,如果不及时探索和研究农村油路的养护和管理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路的养管机制问题,就严重地影响了党群、政群关系,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把该管的事情一定管好。农村公路属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大抓特抓的事情,不应有任何的推诿和扯皮,这是关系到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的大事,非抓紧抓好不可。基于这样的认识,运城市交通局在充分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并出台有关文件,对公路养护原则、养护管理机构和养管费用筹措以及养管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各县(市)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实施细则,并在养护机制、资金、人员等方面予以认真落实。市与县(市)签订了农村公路养管目标责任制,各县(市)也层层分解目标,采取县与乡、乡与村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做到了责任明确,任务明确,奖惩明确,使养护和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创新机制是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关键 运城市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工作,从一开始就用改革的办法和思路,在养管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 一是以临猗县为代表的“三位一体”养管模式。1999年,临猗县成为全省油路里程最长的县份之一。他们在地方公路养管的实践中,为了克服农村公路养护上下分割,分离养管的弊端,于1998年,在全县建立了县上统揽、乡镇主管、部门协调的三位一体化养管机制,形成了“县、乡、村道路一体化”的油路养管总格局。做到了行政领导统一,标准质量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检查评比统一和资金分级筹措的“四统一分”一盘棋,县政府以交通局为主体实施宏观管理,着眼发挥全县油路的整体功能,在搞规划、定标准、建机构设置上,县局成立了公路养管总站,各乡镇成立交管站,管理上实行县局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县乡交管站按照养路里程和标准,设定养管人员,并对养管人员实行“划段挂牌,责任到人,工效挂钩,定期检查,奖惩兑现”的管理办法,确保了人员经常上路,做到了路面日常清理,破损及时修补,病害及时处理。为了便利养管工作,临猗县在全县中心地带的媚阳镇建立了全县公路养护中心,主要负责县、乡、村油路的小修保养,填补坑槽,中修罩面等工作。该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临猗县这种模式,由于其设置科学、操作方便,又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因此,该机制自建立以来显现出较强的活力。稷山、新绛、永济、芮城等多数县采用这一养管模式,也是我市近几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模式。 二是以垣曲县为代表的分级管理的养管模式。这一模式是遵循“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县交通局负责养护本辖区内所有的县道,各乡镇负责组织本乡内乡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各县建立了县、乡两级公路管理机构,自上而下建立了由各级党委牵头,政府挂帅的养护机制,落实了县、乡、村分段,定人员、定费用的养护责任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交通部门具体指导的新格局,使公路养护管理由单一的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县道由各县(市)设立一定数量的专业养路队,各养路队划定各自的养护范围,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四定一保”的管理办法。所谓岗位责任制就是按人定段、经费包干、工资与效益挂钩,所谓“四定一保”就是定里程、定标准、定质量、定奖罚、保畅通。县交通局直接领导养路队,确保县道的养护质量。乡村道路由各乡镇成立道路管理机构由一名副乡镇长负责,对全乡镇的乡村道路进行养护和管理,县交通局对乡镇道路管理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行业管理。为了便于县、乡、村油路的养护,各县都成立了道路养护中心,集中机具设备和技术人员,对全县各级油路统一进行养护,养护中心与各养护队和乡镇养护管理机构属业务合同关系,实施市场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县、乡、村油路的养护质量。 三、资金筹措是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重点 养护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县、乡、村三级公路养护的关键问题。但目前国家只对县道养护实行部门补助,乡道给予部分补助,而对村道是自建自养不予补助,加之国家三令五申不得加重农民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养护资金短缺的矛盾成为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迫在眉睫的大事。在具体工作中,他们采取多条腿走路,多元化筹资的办法,充分发挥政府和职能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努力解决资金短缺的矛盾。一是倾斜投入增一块。市交通局每年都要倾斜投入,拿出全年拖拉机养路费的60%用于公路建养。二是制定政策筹一块。市政府出台的地方道路养护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县(市)在乡统筹中提出一定比例的乡村道路建养基金,用于道路日常养护和人员经费。仅临猗县利用这一政策,每年可征乡村道路建养基金110余万元。三是争取财政补一块。2003年市政府明文规定,市县两级财政每年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不低于1%的资金做为地方公路建养资金。例如闻喜县政府多年来为了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每年从财政上拿出一定资金,拨付交通局用于公路养护。四是机动车户出一块。乡村公路的修通,极大地方便了机动车的运输,机动车户是首先受益者。因此,机动车户自愿出资养护公路。比如临猗县北辛乡1997年油路罩面耗资100万元,其中有37万元是农用三轮车主动出资的。五是各行各业捐一块。我区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把乡村公路建设与本单位利益挂钩,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资助地方政府进行油路养护。临猗县卓里集团一次出资30万元,解决本乡镇油路养护资金问题。六是实行重点公路交通项目地方税收返还政策,此项目税收中市县留成部分统一由市财政收回,专项用于地方公路的建设和养护。通过以上办法,我市农村公路养护问题基本得到妥善解决。 四、严格质量标准是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核心 公路养护的核心是提高路况质量,保证公路的通达能力,发挥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公路养护标准,完善公路路基、路面、桥涵防护工程的配套是发挥公路效益的基础。从1998年以来,我市公路养护管理就是抓住这个基础,在突出路面养护的同时,又重点抓了路基、桥涵、边沟、边坡的全面养护。在部颁标准的基础上,从严要求,向精、细、美发展,努力建设高标准的文明路段。市交通局制定的地方公路养护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新要求,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以养好路面为中心,加强全面养护为目的,达到路面平整无病害,路肩整洁无堆积,边坡稳定无塌陷,边沟畅通无积水,桥涵完好无堵塞,标志齐全无短缺,绿化到位无空白,逐步实现公路等级化、标准化和美化。各县(市)按照市交通局制定的养护标准认真落实,以路面为中心,突出了边坡、边沟的养护和路容路貌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确保养护工作落到实处,我市临猗、垣曲、永济、稷山、芮城、闻喜等县(市)首先从改善养护机械入手,千方百计采用科学手段狠抓公路养护。闻喜县在乡村油路养护中,注重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文明路建设,他们利用金属镁厂的镁渣硬化路肩,利用陶瓷厂的模型为了路沿镶边,把工业废渣废品有效利用,既降低了养护成本,又做到了一次投资,多年受益。为了确保公路养护的高标准,全市各县(市)都成立了专业的养护队伍,做到了常年养护不间断。临猗县三管镇养护队,按照养护规律,还总结出了12个月养护法,即一、二月抓备料;三月份查路况;四、五月补坑槽;六、七月防水毁;八、九月大整修;冬季打冰扫雪。做到月月养护有重点,使养护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五、强化路政管理是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长远之计 为了维护农村公路养护的成果,路政管理是关键。为此市交通局在抓好公路养护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路政管理,突出依法治路,确保农村公路及附属设施完好无损。在路政工作上,他们狠抓了法规宣传和依法查处两件工作。首先是通过各级政府,各种媒体大力向社会宣传,公路是公益事业,关系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切身利益,全社会都应自觉爱护公路路产,维护公路完好,确保公路畅通。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爱公路,个个护公路的良好氛围。 为了加强依法治路,市县交通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路政执法队伍,把群众爱路护路和部门执法护路结合起来。各级路政人员依据《公路法》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对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他们持证上岗,文明执法,全程巡视,严格查对,仅今年上半年就查处各种路政案件2232起。从而大大的保护了公路路产的完整,保证了公路路况的完好,确保了公路的畅通。 在路政管理上,他们还加强了目标责任管理,市、县、乡每年都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加强了政府和部门对路政的管理。由于他们重视路政管理,加强公路养护,认识到位,措施得力,从而使全市的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质量长期稳定的保持良好状态,确保了农村公路畅通无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
免责声明:本信息真实性未经本网证实,仅供您参考,中国沥青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若有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