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冷再生 |
来源:《中国公路》 发布日期:2009-12-4
|
2009年4月,本刊以《江湖暗战》为题,报道了河南省养护管理模式的改革,并预言河南省养护企业将“掉转船头谋发展”。半年后,河南通和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通和公司)冷再生列车观摩活动吸引了业界眼球,他们投重金研发设备的行动可谓“掉转船头”之举。 通和喜获国家专利 日前,由通和公司推出的全国首台“乳化沥青冷再生(水泥碎石)就地拌合列车”(简称冷再生列车)成为焦点。这套设备具有完全的技术知识产权,已申请10项国家专利(目前正在公示期),属国内领先水平。此外,乳化沥青冷再生移动拌和站,已申请2项国家专利(目前正在公示期);水稳拌和站改造成乳化沥青冷再生拌和站技术,已于2009年4月取得了1项国家专利。 不熟悉河南养护市场的人可能没听过“通和”这个名字,虽然他是一个不满5岁的国有独资企业,但却是河南养护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1990年,河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简称省高指)成立。第二年,河南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开封至郑州段开工。1993年,河南省交通厅组建了“河南省高速公路实业开发公司”(简称实业公司),主要从事高速公路养护,并交由省高指代管。 1997年,在原省高指基础上,成立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局”。2000年,“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局”、“河南省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及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资产合并改制,组建了“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高发公司),实业公司改由高发公司代管。 2004年以前,高发公司是一个涵盖建、管、养的全能型企业,其所属19个养护工区负责日常养护,其代管的实业公司承担专项工程和大修任务。2004年12月,为响应交通部管养分离的要求,高发公司将原养护工区划片整合,同时组建了通瑞、通和、通安、通源等4个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其中,通和公司守卫着河南省会郑州,随着郑州城市地位的提升,很多重要的国际、国内、省内会议选择在郑州召开,公路保障来不得半点马虎,通和公司养护工作时常聚焦在镁光灯下。为树立行业良好形象、给企业创造更大效益,总经理刘伟总爱尝试一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并获得了河南省交通运输厅、高发公司领导的肯定。 专业公司差异竞争 记者起初并不理解:“搞施工的养护公司怎么钻研起设备来了?”刘伟认为,养护公司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再混战了,必须走“专业公司差异竞争”的路子,其它养护公司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个道理。比如,实业公司引进了热再生列车设备;通安公司对养护材料的研究独树一帜,现在又积极着手泡沫沥青冷再生的研发。只有差异竞争才有活路,通和最终选择了“冷再生列车”和“桥梁加固工艺”作为发展方向。 刘伟坦言,选择“冷再生列车”的出发点很简单,这还要从一则新闻谈起。20 07年3月份,《科学时报》刊发了《节能环保项目可享受税收减免》的报道,文章称,按照20 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所作的投资,或在节能环保项目上的所得,今后可享受税收上的减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27条规定,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第34条还规定,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在刘伟眼中,此次规定将节能环保投资和所得列入税收减免,对节能环保企业是一个信号,表明中国在推动节能环保方面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如果通和选择与节能环保相关的发展方向,必将有广阔的前景。于是,冷再生项目渐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认定这是个节能环保的好项目,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在向高发公司汇报后,受到了高发公司领导大力支持。 国内外冰火两重天 上个世纪初,国外发达国家对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但真正形成规模的应用始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德国最早将再生料应用于高速公路路面养护,1978年就已将全部废弃沥青路面材料加以回收利用。芬兰几乎所有的城镇都组织旧路面材料的收集和储存工作。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用量几乎为全部路用沥青混合料的一半。日本由于其能源匮乏,一直很重视再生技术的研究,从1976年至今,路面废料再生利用率已超过70%。 前苏联对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研究较早,先后出版了《沥青混凝土废料再生利用技术》、《旧沥青混凝土再生混合料技术准则》等规范,提出了适用于各种条件下再生利用的方法,规定再生沥青混合料只可以用于高等级路面的基层或低等级路面的面层。 近几年,再生材料已开始应用于重交通道路上。法国现在对再生技术的研究也颇为重视,在高速公路和一些重交通道路的路面修复工程中开始逐步推广应用这项技术。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发展的状况来看,这些国家都特别重视再生实用性的研究,他们在再生剂的开发以及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各种挖掘、铣刨、破碎、拌和等机械设备的研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正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再生实用技术,并且达到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程度。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进入了公路建设高潮,人力、物力的不足及对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不够重视,致使我国对这方面研究的深化与延伸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10年来,我国修筑的高等级路面大多为沥青路面,而且所用进口沥青占很大比例,价格昂贵。许多地方石料匮乏,单价也日趋上升,原材料成本在整个路面工程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大量的使用新石料、开采石矿也造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如今,早期修建的高等级路面已经或即将进入维修或改建期,大量的翻挖、铣刨沥青混合料被废弃,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打破进口设备垄断 冷再生是实现公路废弃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的可靠、经济、高效的手段,与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厂拌冷再生设备相比,能减少铣刨料回收、远运、存储的费用,并提高再生效率。但就地冷再生对设备要求高,目前,该设备的生产技术仅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少数垄断企业内,技术保密,设备只能以全进口形式进入我国,价格昂贵,极大的限制了我国的公路再生技术的发展。例如德国维特根公司生产的W R4200型现场冷再生设备(适用于高速公路)其单价达30 0 0万元以上,W R250 0型现场冷再生设备(适用于地方道路)其单价达1500万元。 过高的设备投入构成了限制现场冷再生技术应用的瓶颈,有必要开展现场冷再生国产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工作,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设备方面的硬件支撑。同时,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在专用乳化沥青的开发、再生混合料设计技术、施工工艺与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都有较多的优化空间和大量的工作要做。 为此,通和公司通过开发、研制乳化沥青现场冷再生设备,研制用于冷再生的高性能乳化沥青,研究乳化沥青再生混合料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技术,形成乳化沥青现场冷再生的成套技术,并提出河南省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地方规范。目前,该设备已完成7个试验段的实施,运转良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据了解,下一步,该专利设备将应用于河南省郑洛、安新、商开等几个加宽项目的旧路改造工程和养护专项工程中。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范跃武表示,通过通和公司的研究,为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提供了设备、材料和技术上的成套支撑,对于推动河南省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发展,提高路面养护工程及改扩建工程的建设质量,节约建设投资,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列车三个争论 冷再生列车观摩活动中,不少专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两难”的问题。 1、是否应该在路侧堆积旧料?按照通和设计的施工工艺流程,第一步是刨除现有的沥青路面,然后将这些旧料通过铣刨机输送带堆积至路面右侧。专家认为,一般情况下在旧路冷再生翻新施工时,施工工艺应该是铣刨、再生、摊铺一次同步完成,直接形成再生后的路面,而不应该出现把旧料堆积在路侧的情况。此外,这种方法还直接影响右侧相邻车道的通行情况。 通和认为,旧料堆积至路面右侧的最主要原因是,方便基层病害处理。路面出现裂缝、坑槽等“病症”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可能是面层出现问题,也有可能是基层出现问题。如果不把旧料堆积在路侧,而是铣刨、再生、摊铺同步完成,路面基层病害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如果把旧料堆积在原地,也妨碍对基层病害的观测,所以他们采取铣刨、再生摊铺分期完成的办法,为基层病害的彻底处理留出足够的时间。 “基层病害处理是鉴于河南高速公路以往的路面养护经验,在路面面层铺筑之前必须要将基层以下的病害处理彻底,以达到病害处理不留根,以保证最终路面养护的质量。”刘伟说:“与同步完成相比,我们研发的设备更适合高速公路加宽改造工程的旧路处理、养护施工,更符合国情、省情。” 2、技术命名能否叫“就地厂拌”?在推广冷再生列车的画册封面上,将该技术命名为——沥青路面就地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成套技术。有专家表示,我国《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 F41—20 08)将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分为4类,分别是厂拌热再生、就地热再生、厂拌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如果名称中既有“就地”又有“厂拌”似乎与规范冲突。 刘伟解释说,这个看似冲突的名字和他们的理念转变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厂拌冷再生技术在我国已经相当成熟了,之所以不能被高速公路领域广泛应用,就是因为运输成本太高。施工单位要把旧料先运往拌合站,然后把再生料运回施工现场,高额的运输成本使冷再生没有经济效益可言。通和最初的设想很简单,并不是要研发一套冷再生列车,而是想制造一台可以移动的厂拌冷再生设备,简言之,是给厂拌冷再生设备装上“两只脚”,可以方便地搬到施工现场,节约大量的材料运输和场地建设费用,所以这个设备原则上还是“厂拌”冷再生设备。 在设备研发过程中,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范跃武、交投集团、高发公司、省交通科学科研所的相关领导和专家非常关心,提出了大量重要建议,促使通和公司不满足于“移动厂拌”的初衷,决心打造一套冷再生列车,可以在移动施工的同时完成铣刨废料的移动收集、筛分、连续配料、连续拌和、摊铺的功能。随着通和公司研发理念的转变,这套冷再生设备既可以叫“就地”,又可以叫“厂拌”,所以给设备起名字让通和头疼不已。 3、通和能否有设备升级研发能力?在设备制造领域,研发设备成功并不是终结。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仿造能力高超,若想处于领先地位,必须要有设备升级换代的研发能力。很多专家质疑,作为养护施工企业的通和,能否具备强劲的研发升级能力,博得设备市场的一席之地? 刘伟介绍说,他们研制的冷再生设备首先是为了自用,希望借助设备优势在养护项目招投标中拔得头筹。从远期来看,销售设备也是一个企业创收的增长点,但是受限于通和自身研发能力,他们更希望与一个强大的研发、生产团队合作。幸运的是,一拖(洛阳)建筑机械公司(简称一拖公司)向通和伸出了橄榄枝。 一拖公司于1904年始建于上海,已有百年历史,1954年为支援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内迁洛阳,是中国第一台压路机的诞生地,也是我国生产压实机械和路面机械的大型专业化生产出口基地,在压实机械行业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据一拖公司总经理助理韩长太介绍,20 09年上半年,河南省交通系统组织干部来一拖公司考察学习,在此期间了解到通和公司冷再生列车项目,双方一拍即合,确定要合作开发设备市场。“通和看重我们的是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我们看重的是通和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沥青搅拌设备的先进技术。”韩长太说:“经过我们市场调查,目前这套冷再生列车是全国首创,极具市场前景。” 编后 观摩活动采访最后,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容易,通和公司研发之路还将继续,前景曲折漫长,将来是否真能如通和公司所愿,以设备优势在招投标中获胜还是未知数,但是通和公司的勇气令人欣赏,其“专业公司差异竞争”的理念必将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