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纪实

  60年沧海桑田。回望60年,伊犁从原始的简易泥土路、砂石路、沥青混凝土路逐渐提升到等级、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改革开放的30年,好路率从23%提升到86.6%。如今,5条国道,6条省道,8条汽车专用线,人们在旅途中感受到的是伊犁现代化公路交通带来的愉悦和轻松。

  回望1854公里

  20世纪30年代,伊犁开始修建公路,发展汽车运输。40年代,伊犁只有3条共184公里能通汽车的简易公路,交通极为落后,公路养护工作几乎为零。50年代至60年代末,伊犁仍没有沥青公路。党中央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在资金、设备和人力等方面对新疆的公路建设给予了大力帮助,公路养护有了一定改善,却仍处在原始初级阶段。

  1978年,伊犁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等级公路。养护里程中符合二级标准公路的仅212公里,占总养护里程的20.8%,简易公路139公里,占总养护里程的9.19%。全部养护里程中油路只占19.8%,好路率只有23%,基础设施差,技术标准低。

  1978至19 8 4年前后是伊犁公路大发展时期,轰轰烈烈的公路建养“大会战”,提高公路等级,铺筑沥青路面。特别是“七五”以后,国家补助、地方自筹、单位集资、群众投劳、“民办工助、民工建勤”,公路建设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通车里程猛增,沥青路面建设快速发展,质量标准也大幅提高。随着伊犁河大桥、玛雅图大桥的贯通,以桥代渡,结束了伊犁河渡口和雅玛渡口摆渡过河的历史,伊犁交通环境大大改善。

  90年代,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伊犁公路交通事业突飞猛进。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县乡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加,技术标准提高加速,伊犁地区对外联络主要通道的路况得到较彻底的改善。

  “十五”期间,共计869公里的国省干线进行了路网改造,占当时伊犁公路总段1724公里管养里程的50.4%,伊犁人民走了若干年的窄路开始逐条修整拓宽、延伸。

  “十一五”以来,伊犁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按照“更安全、更畅通、更便捷、更高效”的养护管理工作要求,以“全面养护、及时养护、科学养护、标准化养护、冬季养护、安全养护”为目标,连续多年开展“公路养护质量优胜杯”劳动竞赛,全面实施细节管理,提高公路养护质量,提升公路服务品质,清伊、果霍两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填补了伊犁无高速公路的空白,形成了以伊宁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干线公路网络。

  如今,伊犁公路总段辖养18 5 4公里国省干线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织成网,成为伊犁自治州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养护走出烟尘

  伊犁公路经历了从简易公路向等级公路发展,路面由砂砾路面向沥青路面和沥青砼路面发展的过程,伊犁的公路养护管理方式也经历了从简易、人工养护向专业、机械化养护的转变。

  1954年至1955年,公路段下设养护工区。养护作业大多以人工作业为主,养路工人每天上班扛着铁铣、十字镐、铁耙子或抬把子,另加行军水壶,咸菜馍等干粮,步行15至30公里路,人工肩担背抗、铣挖镐掘,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养护着泥土、砂砾公路,工作条件艰苦,社会地位低下,劳动强度大。

  到了1956年,道班开始建立。实行了人公里定额,之后发展为10公里一个道班的走养模式。养路工配备每公里不足一人,唯一的养护机械是拖拉机拖着的拖式平地机。工作量大、机械少,路面常年坑凹不平行车颠簸,道路平整度极差且弯急坡陡,汽车行驶中上颠下簸,司机乘客怨声载道。汽车司机行驶途中因钢板断裂,修车换钢板如同家常便饭。

  1958年,养路机具有了手推独轮车,在重点路段配备了苏联进口的平路机,个别公路段配备了部队淘汰的旧嘎斯车,用于段部给道班运送生活用品。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公路养护机具逐步进入机械化,拥有了小型的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等,不过当时各类养护机械、运输车辆仅为35台(辆)。

  总段机关办公条件也极为简陋。总段用于公务的交通工具仅有一辆嘎斯车和一辆第一批国产“解放”车,用于拉运生活生产物资和机关干部下基层。总段机关仅有五辆“永久牌”自行车用于机关干部外出公务使用。

  70年代末期有了沥青路,油路道班都建有一个大油池,每个油池旁支一口熬油的大锅,用柴或煤进行加热。烈日酷暑的6月至8月是铺筑油层的好季节,路边生火,炒拌加热,养路职工身着油喷斑斑的工装,脚登长胶鞋,任凭烟熏火燎,头上烈日晒,脚下榨油烤,沥青渣油烧融抄拌过程中散发着带毒气的滚滚浓烟笼罩了整个工区,几里之外都弥漫着呛人的油烟味。那年代,弯弯曲曲的公路、层层叠叠的树木和流动着的帐篷,是伊犁第一代公路人养护公路的工作生活场景,他们凭坚毅和信念守望着公路,完成着养护公路的使命。

  90年代以后,公路养护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公路养护的科技含量和机械设备得到了充实,先后配备了小四轮翻斗拖拉机、解放自卸翻斗车、多功能养护车、大型震动压路机、大型推土机、进口扫雪车、铲车、装载机、刮路机、平地机、路面切割机、割草机和沥青拌合摊铺机等先进的公路养护设备。路面也由过去的砂石路、渣油表处路面全部修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职工从最初使用原始的机具步行上工到今天养路职工开始乘坐舒适豪华空调大巴车上下班。如今伊犁公路总段拥有种类达46款、规格50多种共计380台大型现代化养护机械,广泛地应用到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生产中,大大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公路养护质量显著提高。

  养路人的庭院

  伊犁公路总段成立于1962年,当时办公室和干部职工住房都是低矮破旧的土房或干打垒、土坯房、地窝子。养路职工赴野外完成公路抢修等养护任务,没房子住,基本打地铺住帐篷、有时连帐篷也没有,只能睡戈壁滩、桥涵洞。

  60、70年代按照交通部相关规定,公路沿线每10公里建一个道班,职工有了道班房居住,但居住的是低矮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居住环境都是在辖养路段间,远离城镇乡村,没有人烟,道班工人及其家属子女生活在空旷荒芜的戈壁或山区公路线上,以路为伴。

  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在城镇附近路段修建工区。原则是合并几个小道班,组建一个大工区或大道班,以此来改善养护工人的居住条件。那年代,乘车途中,公路沿线可以见到空旷的原野上坐落着院墙被涂染成黄色的道班房院,醒目的“以道班为家,以养路为业”10个大字书写在道班门墙上,那便是公路人的栖身之地。

  1995年以来,随着公路行业改革的深入,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总段党委决定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进行职工住宅小区、养护站(道班)建设,生活小区进行园林绿化改造,加大职工生活环境、办公环境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公路服务区、管理区、生活区,极力改变偏远、戈壁、深山居住的养路工人居住环境。

  进入21世纪,总段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改建和扩建了一批道班用房,为分布在伊犁河谷八县一市的公路职工建造了一座座住宅楼。如今工作服务区整洁优雅,生活住宅楼整齐划一,休闲广场美丽宜人,老年活动中心功能齐全,住宅小区院内道路整洁,养护站庭院建设焕发出浓郁的现代文明和文化气息,成为邻近方圆几里的“人文景观”。

  “十五”以来,伊犁公路总段建设的职工住宅楼达50栋,1397户职工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职工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各族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而激发了公路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精神拉动力,又源源不断渗透和作用于公路养护事业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

  再过60年

  6 0年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新的起点。20 03年伊犁公路总段系统创建为“自治区级文明行业”,2008年在获得“自治区最佳文明单位”殊荣之后又取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形势,时代赋予了伊犁公路人巨大的责任。他们将以新形势下的“铺路石精神”为鞭策激励、以河谷人民群众的行路安全为己任、只争朝夕,为新疆公路的发展贡献力量,为自治州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再接再厉,在下一个60年再谱新篇!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