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多管齐下 养管并举

  公路是国家基础设施,是经济建设的载体和文明发达的标志。2006年交通部提出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交通运输由传统基础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推进现代交通业发展。这就要求公路管理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养护管理效能和路况服务水平,努力打造更安全、更通畅、更便捷、更和谐的公路运行条件。本文就近几年的公路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在进一步提高路况整体水平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一、陕西公路基本状况

  陕西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湖北、四川、重庆,北接内蒙,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全省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我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陕西北部为陕北高原,南部是秦巴山区,中部是关中平原。秦岭是陕西境内最大的山脉,横贯全省东西。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全省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多,储量大,探明矿产居全国前十位的矿种50多种。陕西省现辖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汉中、榆林、安康、商洛10个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81个县、3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1586个乡镇。省会西安。全省常住人口3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0万人,农业人口2725万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81人。近年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可喜局面,2008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6851.32亿元,增长15.6%,经济增速在西部各省中位居第二。

  陕西省是全国交通枢纽省份。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公路交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西部率先突破2500公里,实现了全省10市1区通达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变面貌,三个树形象”的阶段目标,加大养护投入,创新养护理念,强化行业管理,推行精细养护,公路路况和通行能力得到根本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受到兄弟省份的称赞。农村公路每年以新建1万多公里速度增加,三年新改建农村公路6.9万公里,全省乡镇、行政村通油路率分别达到90%和63%。坚持深化公路治超,全省公路平均超限超载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截至2008年底,陕西全省公路总里程13.1万公里,路网密度63.68公里/百平方公里。按照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2466公里,一级719公里,二级6347公里,三级14744公里,四级83342公里;按照行政等级分国道6399公里,省道5392公里,县道17257公里,乡公路24049公里,村公路76120公里。有铺装路面铺装率为42%。

  二、影响陕西省公路路况水平的因素

  “十一五”是陕西省加快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陕西公路交通“十五”发展态势,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建设对交通发展的需求,对于加快公路发展,加强公路养管工作,提高路况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五”陕西养护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构建服务型行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养护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对新形势下行业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办法不多,“重建轻养”思想严重,习惯于原有的计划管理、行政管理,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绩效管理,养护管理标准不统一,养护生产质量难以保证等。

  (二)作为服务型行业的能力不足,路况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五陕西国省干线公路存在安全管理设施较少,交通标志设置未按照服务大交通要求形成连续信息预告,日常养护主要以坑槽、沉陷、翻浆等路面病害及时处治为主。随着公路使用年限的延长及社会经济发展,公众社会出行对交通环境、沿线设施、路况信息等方面的需求逐步攀升,现有的服务的类型和数量,服务的标准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出行前”和“出行中”实际需要。

  (三)公路养护辅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不高,养护作业精细化、机械化、专业化程度还需继续推进。养护信息化管理还处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层面,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分析以人工为主,缺乏长期稳定的跟踪检测和科学的养护评价决策系统,养护作业仍以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养护机械设备落后,机械设备配套率不足,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公路养护的发展。

  (四)公路养护关键技术研究不深,综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公路养护工作有别于其他工作,具有工作对象的广泛性、实施的强制性、作业的及时性、投入的高成本性、技术的复杂性等特点。在实际养护管理工作中,一线养护单位大部分还是处在发现病害,处理病害,疲于维修阶段,对公路病害产生病害的原因、破坏机理及关键养护技术等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决策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公路养护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公路路况和养管水平的措施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公路行业站在养护管理工作新的历史起点,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审视交通发展,高点定位,打破常规,以“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目标为引领,全面提升“三个服务”能力,着力突破观念束缚和体制障碍,创新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式,全省路况质量稳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公路服务彰显特色,实现了干线公路“一年打基础、两年新面貌、三年树形象”的既定目标。

  (一)打造“三心”陕西公路品牌,全面提升养管理念。一是树立服务的理念。明确了公路行业的价值观--向社会提供更安全、更畅通、更高效、更和谐的通行服务。二是确立产品的理念。提出了打造合格公路产品,通过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实现全年全路线好路。以全省4550公里养护管理示范路创建为载体,树立了用心的公路产品、精心的公路养护、尽心的公路服务的“三心”陕西公路形象品牌。实现了养护观念从“养坏路向养好路”的转变,养护方式从“发现病害、处理病害、疲于维修”的被动性、突击性、分散型向主动性、预防性、集约型转变,养护任务从计划管理向合同管理转变,为打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翻身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建立行业统筹管理体系。从公路运行的网络性、管理的整体性、服务的区域性以及公路管理涉及的政府管理、行业管理、生产管理的特点和属性出发,全面、深入、系统地推进公路行业体制、机制、机构改革。理顺公路管理责任序列关系。进一步明确了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市交通局-市公路管理局的公路管理层级关系,实现了“一厅一局”,“一局一局”的机构体系,按照“大交通、大公路、大养护”的思路,建立精干、效能、统一的公路管理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运行顺畅、管理高效的公路管理体制。

  推行管理与养护相分离的运行机制。坚持“养管分离、小修与保养分离”,实行小修、保养专业养护新机制;以提高养护生产力水平、提高通行服务能力、提高行业管理效能为前提,按照公路公共产品的特点和生产规律,充分体现公路产品的公益性,公路行业的生产性,将机械化养护中心试点改革与培育养护市场主体相结合;以公路行业养护生产力资源为主体,按照市场需求与生产能力适配、企业化管理原则,推进公路日常保养市场化。

  完善公路行业统筹管理的体系。按照公路公共生产、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属性,在统筹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方面进一步开展积极的探索。根据省厅对省公路局的职能设定和工作要求,对政府职能部门、公路管理机构、运营经营企业,从责任分工、工作联系、制度设计等方面试点,通过实践,形成行业管理完整、有效、顺畅的工作体系,完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各级公路交通部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打造全省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养护决策水平。以科学养护为向导,充分考虑行业工作特点,积极组建专业的公路检测中心,配备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省公路技术状况进行动态监管。以“陕西省交通行业专网”作为省、市、县三级养护管理计算机网络传输通道,积极完善陕西省公路局养护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路面管理、桥隧管理、养护巡查管理、养护决策等养护管理系统。路面管理系统结合陕西公路交通组成及养建历史,积极采用具有参数自跟踪修正的预测模型予以完善;桥梁管理系统补充了隧道管理新的模块,结合CPMS的使用,进行桥梁评定技术及处置对策系统研究,编制桥梁现状评价指标及取值标准、维修及加固需求、加固措施优化、加固后评价等子系统;养护巡查管理系统以凸现路况动态管理为中心,以专业设备检测数据为主,人工调查数据采集终端为辅,完成日常保养、小修管理、信息上报、路况评定基础资料收集等工作。养护决策系统以路面、桥隧、路况评定、养护计划等子系统为依托,通过养护业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加强,提高养护检查、管理、决策工作的科技含量,确保养护管理资金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四)加强养护质量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一是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引入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管理工作中,建立了《陕西省公路养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和《陕西省养护工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日常养护按照产品的理念和方式,从养护生产组织体系和养护管理组织体系两个方面,规范道工上路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作业规范及目标要求,规范公路养护的材料、工艺流程、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规范县公路管理段规范的巡查,市公路管理局、市交通局、省公路局的考核检查,将小修保养生产与管理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日常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养护工程按照全员质量管理的理念,创新的提出了“政府监督、行业监管、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设计监控”的“六位一体”质量保证体系,明确了省公路局、市交通局、质量监督站、公路管理局及养护工程项目管理机构、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养护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并要求质量保证体系相关六方结合各自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围绕养护工程质量总体目标的设定,分别编制质量目标策划书。通过目标细化设定,落实各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与工作要求。通过对各自质量目标策划的执行,对管理过程偏差的纠错,完成各自质量目标,并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实现养护工程总体策划目标。二是积极实施“以强化路面养护为中心的全面养护工程,以危桥险路治理为重点的公路安保工程,以机械化和信息化为重点的养护技术创新工程,以提高通行能力为重点的公路畅通工程,以绿化美化和资源节约为重点的公路环境优化工程,以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为核心的养护管理示范路创建工程”六大养护工程,提高全省公路路况质量和公路安全通行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精细化养护。以养护管理示范路为引领,细化路基、路面、桥隧构造物、排水、沿线设施、绿化等养护作业标准,科学制定养护方案,改进养护工艺,规范养护操作,统一质量要求,以路面养护为中心,全面养护、科学养护得到有效加强,建成养护管理示范路4550公里,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感、便捷感、舒适感明显增强。

  (五)强化路政治超管理,依法治路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建立起以固定检测站为基本骨架,以流动检测车为延伸管理,以流动检测点为依托,以群防群治为辅助手段的公路治超网络,卓有成效地开展盲区治理、源头监管、桥梁治超等专项活动,有效遏制了超限超载反弹势头,干线、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从2005年末的平均10%下降到2008年末的3%以内。二是推广安装不停车高速预检系统,在大部分检测站配备静态称重设备和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全面提升了治超执法装备水平。三是加强治超队伍建设。全省执法队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建立公路执法三级社会监督网络和治超专项稽查工作制度,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召开行风评议会。四是创新路政管理工作内容。建立公路养护与路政管理内部联勤联动机制,强化路政管理与养护生产间内部监管。

  (六)提高公路保障服务能力,建立安全发展新格局。一是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把提供安全通行作为公路服务的基本要求,强化公路通行基本功能。积极开展了全路通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认真实施安保工程、危桥治理工程,加强桥梁养护工程师培训与配置,实行桥梁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创新制定并实施了《陕西省公路安全通行管理养护工作规程》,重点做好不良气候、重点路段、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的安全保畅工作,健全施工保畅预案,全面提高公路保障服务能力。二是创新人性化服务。以公路通畅为核心,依托收费站、开放式道班、综合服务区为司乘人员提供加水、入厕、休息、信息查询等服务,完善服务标准,创新服务内涵,展现“陕西公路”服务品牌形象。三是拓宽公路服务领域,构建省市两级路网调度机构和统一的出行信息平台以及路网调度体系。在保障通行的基础上,及时发布以路况信息、气象信息、绕行路段信息为主的出行信息,完成区域内路网交通流的合理调度。

  (七)积极倡导科学养护,努力打造和谐、环保公路。树立了资源节约,和谐公路的环保理念。大力推广“旧沥青路面泡沫(乳化)沥青冷再生”、“旧沥青路面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旧水泥砼路面就地碎石化再生基层”等技术,充分利用旧路资源,降低养护大修与改造成本;积极引进推广骨架护坡、窗孔护面墙、三维网植草防护等技术恢复边坡植被,尽可能修复公路建设期对沿线环境的破坏。加强同步碎石封层、微表处、稀浆封层、雾封层、超薄磨耗层罩面、路面灌缝等预防性养护措施,延长公路全寿命周期。实现路与自然的和谐,公路养护的可持续发展。

  四、养护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路况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建立系列配套的保证机制。建立专业、稳定的公路养护队伍,制定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人员培训、技术更新政策,完善科学的养护决策和统一的质量评判系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内部活力,确保养护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路况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强科学决策能力。首先要建立公路养护质量咨询机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采用先进的公路检测设备,对养护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前提保证。其次要加强信息化辅助决策手段,建立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平台,根据系统评价预测、费用效益分析及决策模型拟定适合的养护计划和方案,科学进行养护决策,积极采取适合的预防性养护措施、养护大中修工程和以危桥安保、灾害防治、危险路段为主的路网结构改造工程,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提升路网整体服务水平。

  (三)路况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推进养护机械化进程。通过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组建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专业化机械队伍,配置操作性能好、自动化程度高、作业能力大、处理速度快、污染小的机械设备,强化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素质,加大公路路面病害处理、路面清扫、沿线设施清洗等机械化作业程度,完成突发事件的公路养护工作。

  (四)路况整体水平的提高需要加大科技含量。结合实际工作开展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重点的养护关键技术研究,逐步淘汰污染高、费用大、技术含量低、水平落后的传统工艺和设备,积极推广应用环保、节能的养护新技术、新工艺;加大养护技术研发投入,尤其是对公路快速养护、交通安全、桥隧监控、灾害防治等的技术攻关,形成实用的技术成果,指导公路养护生产;加快高科技检测技术和公路养护智能化进程,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养护更加经济合理。

  如何搞好公路的养护管理,不断提高路况整体水平是摆在公路管理部门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养护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但也只是窥豹一斑,它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文中有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和同行们指正。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