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么扩建要么转型 山东地炼“夹缝”中求生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日期:2009-8-13
|
| 数量众多的地炼企业面临新一轮整合潮,除了寻求扩建以保生存之外,转型生产化工产品也成为众多地炼企业的“求生”选择之一。 “在政策与市场的缝隙中求生存,练就了地炼应对危机的本领。据我所知,这一次地炼要被关的基本不会有,转型已经成为潮流。”山东某地炼王女士对CBN记者表示。 今年5月3日,发改委出台的文件明确提出:对炼油行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到2011年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吨~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 “发改委文件逼着炼厂要尽快做大做强,尤其是那些大型国企没有收编兴趣的小炼厂,只有迈过百万吨的生死线,才有存活的出路。”卓创资讯分析师刘峰评价说。 合资扩建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地炼的扩张在进一步加速。在山东、浙江、辽宁、天津、福建等地,一批年加工能力在几十、上百万吨不等的扩建、新建项目在推进中,还有更多的拟建项目在等待有关部门批准。 扩建在地炼最为集中的山东地区非常典型。记者拿到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山东37家地炼企业,一年内投产的新装置有4套,在建的装置有10套,拟定建设和正在筹划中的装置有11套。全部加起来,新增产能至少在千万吨以上。 “实行成品油价格改革后,市场竞争会比以前更激烈,地炼一没政策二没资源,不发展起来不被关掉也会在市场竞争中死掉,规模小就没出路,有门道能扩建、上新装置的,都在赶紧上。”上述山东某地炼王女士告诉CBN记者。 在扩建中,地炼甚至开始走上了中外合资路线。有消息称,山东东明石化目前正与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协商共建一个500万吨级的炼油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环评阶段,并且项目施工人员进驻工地。如果该项目最后成功建成,将是首个地炼和外资共建的炼油项目,这在地炼的“求生”选择中有着标本意义。 转型 在快速做大跨过百万吨生死线之外,地炼还在积极地尝试着另外一项求生选择。 “扩建的资金要求很大,没有门道的企业基本负担不起。地炼现在新建项目时非常注意选择,不再是以单纯的扩大产能为主,更多的都是选择上生产化工产品的装置,这在地炼里面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山东地炼大王华星集团宋经理告诉记者。 今年年初开始,中国以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的形式实施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其中,燃料油也被纳入征税范围,其消费税税率从每升0.1元大幅提高到每升0.8元,每吨燃料油消费税较未调整前的101.45元/吨,增加了710.15元/吨。 “因为地炼的主要油源都是燃料油,地炼所缴纳燃料油消费税额中的30%~35%不能抵扣,改革对地炼影响很大,企业负担加重。如果继续走成品油的路线,企业就是死路一条。利用生产的石油产品为源头,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利润相对就高很多。”前述山东某地炼王女士说道。 据宋经理介绍,目前厂里已经有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一套、1.5万吨/年硫磺装置一套、5万吨/年MTBE装置一套、60万吨液体沥青生产装置一套、20万吨固体沥青装置一套。目前正在准备新上200万吨/年的DCC(催化裂解)装置一套。 据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的数据,去年山东地炼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了77.3%。进入2009年后,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在新燃油税实施后,企业每加工1吨燃料油大概将亏损100到360元。 “地炼只有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搞好深加工、精加工,从炼油开始一直将产业链延伸到化工,应对新形势的路子才会宽一些。虽然现在的化工市场也不容乐观,但地炼的化工装置规模都不大,可以很灵活地作出反应,相比扩建炼油能力前景还是好很多。”刘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