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公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来源: 发布日期:2009-4-13
|
“十一五”以来的三年,陕西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建设、养护、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 一、农村公路建设 1、过去: 2005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05万公里,其中县公路1.67万公里,乡公路2.54万公里,村公路6.83万公里。实现了所有乡镇和78%的建制村通公路,其中67%的乡镇和29%的建制村通油路。“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9亿元,五年共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万公里。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全省还有22%的建制村不通公路,通自然村组的道路更差,村与村之间远未连线成网。二是技术标准低、路面铺装差。全省农村公路中四级和等外路占将近90%,砂石路和土路占80%以上,还有近33%的乡镇、71%的建制村不通油路(水泥路)。特别要说明一下,全省虽有29%、约8000个建制村通了油路(水泥路),但这些村子大都是靠近国道、省道、县道的村子,通起来比较方便,通村油路(水泥路)的总里程只有4000公里,占全省6.8万公里村道的6%,村道实现油路(水泥路)的目标任重道远。三是缺桥少涵,晴通雨阻。全省农村公路普遍缺少桥涵、防护及排水设施,抗灾能力弱,晴雨通车率仅为36%。 2、现在:三年来,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6.9万公里,是“十五”期间新改建总里程的3倍多。其中新建通村公路4.8万公里,新增通畅建制村1.4万多个;新改建县乡公路9000公里,新增通油路乡284个;新建通达工程12000公里,新增通达村5135个。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7万公里,全省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95%和70%,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6%。通达率、通畅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农村公路养护 1、过去: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来源是省上每年从养护费中切块安排补助约1亿元和各市县的“五小”收费,除去人员和管理经费,养护资金所剩无几,农村公路列养的主要是重要的县道和乡道,列养里程不足4成,大部分乡道和所有村道基本处于失养、失管状态。甚至村道都没有进入省市的公路统计范围。 2、现在:通村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养护工程费由省上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5000元,乡道不少于6000元,村道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日常养护费由市县政府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的标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仅2008年一年,全省安排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累计达到7.7亿元:其中省上补助养护工程经费4.7亿元,市、县财政列支日常养护经费3.2亿元。建立新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和作业模式,出台《陕西省农村公路养护生产作业标准》,重点推进路基、路面分离养护,路基交由道路沿线村民领养,由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与领养人签订领养合同;路面养护交由专业化养护公司养护,由县农村公路管理局(站)与养护公司签订养护合同。健全完善通村路检查考核制度,提出“县乡公路干线化养护,通村公路制度化养护”,加强通村公路检查、考核,要求乡镇农管所对村道养护要坚持两日一检查、半月一评比、一月一考核。县公路站至少每月巡查一次村道的养护,县交通局至少每月对村道养护检查一次。 从去年开始,全面排查农村公路危桥病隧,集中对县、乡道5类危桥和大跨径双曲拱桥进行重建或加固改造。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对已建成路段增设必要的安全、排水、防护设施,提高了农村公路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养护质量与“十五”期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中县公路年均好路率达到76.71%,好路里程达到11792公里。 三、农村公路管理: 1、过去: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管理“两张皮”,农村公路由市公路管理处管理,干线公路由市公路管理局管理,农村公路管理技术人员欠缺,设备落后,而任务繁重,干线公路技术、设备、人员等资源优势明显,而任务不饱和。农村公路县级管理机构很不健全,乡级基本没有管理机构。农村公路管理制度基本是一页白纸。 2、现在:落实了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各市县组建了县农村公路管理局(站)、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等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明确了管理职责,落实管理人员,其人员及办公经费纳入财政供养。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从业人员达到5.2万人,其中管理人员7000人次;养护生产人员4.5万人。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员及办公经费合计约为6000万元。 构建了高、干、村资源共享的“大公路”管理格局,明确省公路局对全省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养护实行行业管理,严格归并市级公路管理机构,明确由市公路管理局统一负责辖区内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工作,有效地整合了全省干支线公路资源,充分发挥了市公路管理局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使农村公路行业管理得到大力加强。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行政规章和技术政策从无到有,逐步趋于完善。三年来相继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实施细则》、《陕西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陕西省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监督管理办法》、《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管理办法》、《陕西省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办法》、《陕西省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陕西省农村公路养护生产作业标准》等规范要求,各市县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同时通过示范工程引导和典型经验交流推广,以点促面,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工作,行业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强化路政管理,出台《陕西省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办法》,落实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责任,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和路政联动工作机制,省上一次性投入3000多万元,为各县配备了统一制式的农村公路路政巡查车,增强了管理的力量和手段。加强农村公路治超,采取群专结合、以堵为主、干支联动等措施,使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稳定控制在4%以内,保护了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四、农村公路服务 1、过去:农民群众坐车很不方便、很不安全。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现在: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货运便利化,做到路通车通,让群众有路走、有车坐,农产品运得快捷。在加快站点建设上,坚持农村公路与客运站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规划到2010年80%乡镇有等级客运站、60%行政村有停靠点。2008年底,全省拥有乡镇五级客运站574个,招呼站4367个,加快形成与路网协调、布局合理、出入方便的运输站场体系。在完善运输网络上,根据农民群众的出行规律,增加农村客运车辆和客运班线,通达深度和覆盖面不断扩大,2008年底,全省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877条,平均日发班次22047条,营运客车达到9077辆,全省99%的乡镇、87%的行政村通班车,连接乡镇、通达村庄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公路修到哪里、站点建到哪里、客车通到哪里”。 农村公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基本构建了农村公路交通网,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结束了广大农民群众走土路、走泥路的历史,结束了农村不通车的历史,农民群众能在家门口坐上车,在田间地头把农产品运出去,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打开了农村的山门,缩短了与外部世界的距离,给边远山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农村公路的将来: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周边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以国、省道公路为主体的干线公路网络;形成连接干线网,通达县、乡、村的农村公路网络。到2012年,实现通市公路高速化、通县公路二级化、通乡公路等级化、通村公路油路化。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西部领先。其中农村公路到2009年,实现100%乡镇通油路(力争2009年年底实现);100%建制村通公路,其中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形成以县公路为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干支相连、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