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高速公路采用振动法铺筑基层及采用GTM方法铺筑面层效果分析

  一、 岭南高速公路采用新技术情况

  岭南高速全线总计98公里,基层、底基层均采用振动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工程实践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配合比设计方法目前是较合理、对基层施工最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具有下述几个特点:试验仪器为振动成型仪,其工作原理能有效模拟振动压路机的工作状况;确定的最佳水泥剂量为3.0-3.5%,施工中按3.5-4.0%进行控制;确定的最大干密度较重型击实法确定的稍有增大;级配设计为骨架密实级配,该级配可以承担部分强度、减小水泥用量。

  岭南高速面层均采用GTM法进行配合比设计。GTM法配合比设计具有下述几个特点:试验仪器为GTM,在成型试件过程中对混合料同时施加压力和剪切力,比较接近于实际施工中压路机对混合料的作用原理;确定的最佳油石比较马歇尔法确定的低0.3%左右;确定的标准密度较马歇尔法确定的稍有增大;级配设计为骨架密实级配,摒弃了“粗料多、形成骨架就不会出车辙”的思想,采取两者同时兼顾。

  岭南高速基层、底基层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振动法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水泥剂量进行控制。现场和试验室反馈的数据表明: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压实度基本上满足振动法标准密度的压实要求;施工中水泥剂量基本上控制在3.5-4.0%,7天路面芯样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路面芯样完整密实性较好。

  岭南高速面层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GTM法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标准密度和最佳油石比进行控制。现场和试验室反馈的数据表明:采用复合式碾压,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压实度满足GTM法标准密度的压实要求;施工中,油石比控制在配合比的最佳油石比±0.1%范围内;路面芯样完整密实性较好。

  二、 采用新技术后质量状况和长期作用

  基层、底基层采用振动法配合比设计,在保证了路面强度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了水泥剂量。施工后对岭南高速路面基层进行了裂缝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每公里出现1-2条裂缝,甚至几公里出现1条裂缝。可以说基本上消除了基层的裂缝,减少了路面出现反射裂缝的可能性,保证了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

  面层采用GTM法配合比设计:首先确定了合理的沥青用量,提高了路面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其次提高了路面的密实性,通过雨后对施工后路面进行观察,连接层和下面层除了各别离析部位外基本上不透水,中、上面层不透水,从而有效的减少了雨水对路面的破坏作用,同时路面密实度提高,可以有效的预防路面在高温下由于通行车辆的作用再次被压密,避免路面出现车辙、拥包等路面早期破坏问题。

  三、 施工情况

   1、水稳碎石部分:

   为提高基层抗裂能力,岭南高速基层及底基层采用振动法设计,与传统设计结果相比,岭南高速公路基层压实度明显提高,降低水泥剂量,抗裂能力明显增强,基层强度提高。与传统方法(重型击实法、静压法)相比,基层费用在材料和机械方面略有增加,但在水泥用量方面其费用又有所减少。

  2、沥青路面部分:

  为提高抗车辙能力,岭南高速沥青面层配合比设计采用GTM法,较传统马歇尔方法压实度有明显提高,并适当降低最佳沥青用量。与基层类似,在保证路面压密实,有效提高路面使用性能的同时,也改变了施工费用,表现为:混合料用量及机械方面有所增加,但在沥青用量方面其费用又明显减少。

  3、底基层中掺加部分碎石:

  岭南高速公路全线底基层原设计为水泥稳定沙砾,在施工中,其砾石筛分难以达到规范要求,为改变底基层性能,提高稳定性,在配置配合比时,在砾石中加入了一定用量的碎石,后在全线使用,适当增加了部分费用。

  四、实施经济效果:

  岭南高速公路全长98公里路面采用新技术后,与传统技术相比,基层抗裂能力及面层抗车辙能力大大增强,使用寿命延长,经测算,由于基层水泥用量少、面层沥青用量少,全线路面施工成本共节约约570万元左右。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