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 天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络布局初步形成
    经营企业超过2000家 年回收总量540万吨  营销规模225亿元 

    11月27日电:记者从国家商务部正在津召开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了解到:近年来,本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从事再生资源经营企业已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已建成分拣加工中心5个,专业集散交易中心11个,产业园区1个,回收站点4971个(固定回收站点2811个,流动站点2160个);年废物资回收总量达540万吨,营销规模225亿元。网络布局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得到延伸,行业管理有效提升,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是科学规划,加强宏观引导。通过开展面向全市范围的大规模调查、赴先进地区调研学习,反复研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市商务委制定了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向规模化、连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规划意见,提出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用3-5年的时间,在社区覆盖面、集中分拣比重、规范管理强度上实现三个90%,利废程度达到80%的总体目标,明确以社区回收网络、分拣加工中心、专业集散交易中心、产业园区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确定了整体布局、建设标准、物流途径、完成时限和责任主体。如社区回收网络以1000-2000户居民设立一个回收站点为标准进行布局,分拣加工中心要在市区东、南、西、北城郊结合部及滨海新区(塘汉大)均衡分布,对专业集散交易中心的建设规定了与产废、利废重点行业,实施有效对接的基本要求。

    二是项目推动,加快建设进程。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进程和产业化发展,市商务委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加大政策扶持、搞好服务促进,有效推动了整体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会同市有关部门将社区回收网络建设纳入城市创卫、生态城区建设之中,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改善城乡居民生活20件实事重要内容。在政策引导方面,实施对按规范标准建设的社区回收亭和购置三轮回收车给予补贴的资金扶持政策。在加工分拣中心建设中,采取贴息方式给予资金补贴政策,有效调动了项目投资和回收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还以市政府文件形式提出了“凡是因城市建设规划调整需要迁移的分拣中心,新的选址面积不得低于原有经营面积”的规定。在专业集散中心和产业园区建设中,确定了一批新建和改造提升的重点项目,并以量体裁衣的方式给予政策扶持和服务促进。如将静海县子牙环保产业园建设列入重点支持服务项目,市有关部门和县政府在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帮助,有力推动了园区建设。去年,子牙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和国家级废旧电子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目前,入区企业已超过百家,年拆解加工铜、铝、铁、橡胶、塑料等大类废物资能力突破100万吨,成为本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重要基地。

    三是培育龙头,发挥主力军作用。实际工作中,市商务委一方面注重依托龙头推进项目建设,通过招标申报的方式筛选出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作为项目主体,并将政策资金集中使用,带动企业投资达2.67亿元,保证了全市23个重点规划项目质量,加快了项目进程。另一方面注重依托龙头打造产业链条,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市场资源的整合作用,建设专业特色突出、集约化程度高的再生资源产业链。目前,已形成废不锈钢、废钢铁、废旧金属、废机动车、废旧电器、废纸、废旧轮胎、废塑料、再生胶等十几个产业链,促进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发展。还注重帮助龙头企业与商家和厂家开展业务衔接和上下游对接,帮助万家利、绿天使等回收企业,与本市几十个大中型超市实现了划区定点回收,促进了回收市场的有序规范和龙头企业的集约发展。同时,注重龙头企业的品牌化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强化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拓展营销宣传,塑造企业和再生产品的品牌形象。目前,本市已形成“滨海英驰”牌不锈废钢、“万家利”“绿天使”社区回收、“汇鑫”牌金属、“国能”牌钢铁炉料、“海泰”牌沥青、“军超”牌再生橡胶等多个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再生资源品牌,对增强和提升再生资源行业的诚信力和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规范管理,促进健康发展。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市商务委把强化行业管理作为重要内容,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建管并重,建管结合。在建设规范方面,制定并实施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规范》、《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建设规范》,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验收直至整改合格;在经营规范方面,制定和推行《再生资源回收从业人员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规范》,引导并促进了全行业服务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队伍培训方面,以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为重点内容,开展了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两年来,市区两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培训各类人员超过9000多人次,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为积极做好经营者登记备案工作,采取市、区、街分层面推进和商务、工商、公安、税务、环保、城管等多部门配合的方式,完成了1600多家企业的备案登记工作,占应需备案登记的80%。目前,正积极着手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努力实现对行业发展的动态管理。同时,还着力推动市场秩序整治工作,集中开展了违规站点清理整顿活动,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站点230余个,有效堵塞了藏污纳垢的漏洞,净化了行业发展环境。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