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油价下跌机遇 中海沥青扩产增效

10月底,中海沥青(泰州)公司总经理王亚明向总公司提出的11月、12月每月新增3万吨原油配置申请获得批准。至此,中海沥青(泰州)的月加工量将达到12万吨,可为地方每月新增近2000万元的税收贡献。

今年9月中旬,国际原油价格涨至每桶147美元的最高点后一路下滑,两个月不到跌幅达60%。原油价格的大幅跳水,对于从去年开始因高油价过“紧日子”的炼油行业来说,是个好消息。

然而,并不是谁都能抓住机遇。中海沥青(泰州)公司副总经理张金钧告诉记者,原油下跌至少对两种企业不利。一是没有生产空间的企业,他们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快速承接油价下跌后的大进大出;还有就是那些囤积原油的企业,大量的高价油库存如今成了“烫手的山芋”。

对于这两点,中海沥青早在去年底油价上涨的时候就考虑到了。2007年,国际油价一路狂飙,面对产品价格与油价严重“倒挂”的形势,中海沥青决定进一步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大生产、销售责任考核力度,通过企业内部挖潜增效、开拓销售市场两条路子,积极寻求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今年4月,中海沥青全体上下掀起了一场节能增效“头脑风暴”,短短一周内,职工提出各类建议196条。其中,“沥青替代常压塔底油作燃料”“在原油运输上岸管线上安装含水在线分析仪”等10个“金点子”为企业增效5000多万元。张金钧告诉记者,多项节能降耗工艺的实施,一方面有效缓解了油价高涨带来的资金回笼压力,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如今,企业年加工沥青的能力由以前的110多万吨提高到150万吨,这为承接油价下跌机遇争取了生产空间。

当然,应对已经处于高位的油价,仅靠企业节本降耗还远远不够。张金钧说,企业快速地“吃进”原油还必须快速地销售出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原油与原油成品价格“倒挂”或者高油价库存现象的出现。为此,企业改变营销模式,积极开拓新的远端、终端市场。今年,企业的成品油销售由以前的江苏及周边地区扩展至广东、福建等地,沥青销售也拓展至山西等地,保证了产品即产即销。

此外,企业还建立了灵活的生产方式。作为国内行业老大,一直以来,中海沥青对沥青市场价格有着绝对影响力。为了确立这个优势,企业开发了焦化料产品。当焦化料产品市场需求大时,企业就生产焦化料;当沥青价格提升时,企业就转产沥青。今年,企业销售的沥青均价每吨达到3421元,比去年上涨49.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油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保存了企业实力。

“可以说,原油价格上涨和金融风暴双重危机‘逼’着企业拿出更多的发展招数,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张金钧介绍,油价下跌后,快速的生产效率和广阔的销售空间令企业很快适应了新形势,大量“吞吐”原油。从11月份开始,以每月新增3万吨原油加工量计算,企业的月加工能力一下子提高了30%。

本月初,中海沥青(泰州)公司提出“冲刺六十天、扭亏创效益”,决定在接下来两个月内继续通过进一步抓营销考核、抓原油降耗管理、抓细生产管理等措施,实现年内企业扭亏为盈的目标。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