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的脚步

提起熊哲清,公路界许多人依然十分感念他。这位中国公路工程质量监理与监督的奠基者,为三十年来公路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担任中国公路学会秘书长期间,同样对学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改革同步

熊哲清原来只是基层的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按他自己说的,稀里糊涂就进了北京。的确,他的经历让现在不少年轻人自叹弗如:进京那年,他也不过二十来岁。

时任交通部公路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负责人,熊哲清对我国高速公路的起步可谓了如指掌,京津塘高速公路就是我国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协定的融资项目,“这可不是随便蹦出来的点子,那时候作为改革的试点地区,广东使用澳门方面的资金,成功地对广州到珠海公路上的4座桥梁进行了改造”。这成功的第一步让大家欣喜不已,交通部还特别给广东省交通厅颁发了一面锦旗,上书“桥梁建设的壮举”,“其实修路不仅要在技术上下工夫,没钱啥干不成,广东的试点后来就演变成‘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说实话,如果没有这八个字,我们国家的公路就没法在这二三十年里得到这么大的发展。”

经历了十几年的动荡,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如何改革?如何开放?邓小平在“姓资姓社”这个问题后画上休止符……一锤定音意味着发展成为主旋律,这给充满梦想的一路走来的脚步人们带来了希望。“我那时候是专门借钱的,要问我当时害怕不害怕,跟你说句实话,真害怕,要是再来一次运动,不用揪,我自己拿顶帽子戴上就行,哪顶帽子都合适!”说到这,熊哲清哈哈大笑。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公路学会——对于这句话,熊哲清的体会不同于一般人。

行业里的“政协”学会在我国的“身份”是民间社团,而社团原本是个舶来品。熊哲清很喜欢拿东西方的差异说事儿,“西方建立社团不需要登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就可以结社,咱们可不一样,学会虽说属于民办,其实一开始就带有‘官办’色彩,谁叫咱是在交通部党组批准成立的啊!”

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目标一致,路径不同并无大碍。中国公路学会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要推动这个行业发展,行政部门并非全能选手,比如计划的滞后等等。制度的先天性缺陷成为学会大展拳脚的空间,“说到底,学会做的就是拾遗补缺的事情。”组织得以壮大和发展,除了制度,最为关键的是人。中国公路学会被熊哲清称为“行业里的政协”,并非没有道理,“很多技术人员不是共产党员,很多还是外籍专家,学会将这样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团结和组织起来,就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比如香港还没回归,那边的专家,像邝汉生意向,于是双方签订了交流协议,每年进行互访。

1996年,世界桥梁与结构工程主席伊藤学,当选第一届日中桥梁道路交流协会的会长,带领考察团来到中国,展开首次中日公路交通技术交流。“那个团里能人太多了!他们对我们的发展看得比较准。”熊哲清并不讳言中日科技的差距,“日本的特点是学欧美公路技术学得好,引进、吸收、消化能力特别强,他们的大桥,比如多多罗桥、明石海湾大桥,就是很直接的例子,我们在精品里进行学习,能拿来不少好东西!”

同样是科技强国,为什么没有选择美国?熊哲清直言:美国和日本在公路建设上风格迥异,就如同美、日轿车的区别,资源不足的日本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摸索节约环保高效的路子,这非常符合我国国情。“还有,日本离我们那么近,去一趟也方便!”熊哲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给青年人一个机会

在中国,社团的结成基于两方面的社会需要,一是基于政府的需要,履行服从国家利益的管理职能,二是基于成员的需要,执行为成员谋取利益的服务职能。作为全国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团体,中国公路学会从成立以来,就在努力兼顾这两方面。

但学会最初只是个结构松散的民间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很少,“那时候我还在当质监站站长,学会没有太多专职人员,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说来商量商量,我们在北京的人就聚在一块谈事儿。”身为常务理事,熊哲清建议尽早扩充理事队伍,“把理事名单理出来,把聘书发下去,就能一起开会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水运、铁路、民航等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公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在熊哲清看来,源于准确的规划制定和技术标准规范的出台,“五纵七横、两纵一横等规划是很有益的,技术标准规范走在了前面,明确了技术的进步依靠科技的指导思想!”

但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我国斜拉桥变成世界第一,悬索桥进入世界前列,不是一夜得来的。“科技的交流、接轨,规划、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这些理念很重要,学会送人出国留学,就是在做人才储备。”当年,熊哲清就以中国公路学会秘书长的身份给留学生写过推荐信。

1996年3月23日,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在北京成立。这为国内初出茅庐并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机会,为这些青年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来华访问的英国土木工程协会的负责人对此非常佩服,“你们这个办法很好,我们也要这样。”后来该协会也学习这种做法,为该国青年人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0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们,如今都已成长为行业中的栋梁之才,有许多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如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刘政奎,长沙市市长张剑飞……

他们都把在中国公路学会青专委的经历作为一生宝贵的财富。

这些年中国公路学会所做的大量工作,熊哲清很多都亲身经历,“其实说到底,学会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做好服务,将服务落实到位,才能让学会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

要做更好的喉舌

即便已是78岁高龄,熊哲清仍然坚持每天7点起床,接受采访的时候,他的手机频频响铃,很是热闹,掏出来,个头可真不小,“年纪大了,屏幕大看着方便。”

对于学会旗下的几本期刊,熊哲清显得格外激动,他认为《中国公路》不仅仅起到了中国公路学会的喉舌作用,也是公路行业的第一喉舌.“你看,除了中交报,水运报现在恢复了,公路系统却没有一份公路报,所以宣传、贯彻部党组关于公路的政策,以及公路科技交流,《中国公路》都应该是第一媒体!”也诚如他所言,期刊一定要表现自身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需要“硬货”,权威不靠自己说,作为媒体,更应该靠实力来说话,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对于学会的学术期刊发展,熊哲清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公路学报办得非常早,但自从被迁往西安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很好,一个国性的刊物,进了学校后范围容易变窄……”

作为第四届中国公路学会理事会的秘书长,熊哲清尤其强调会员的重要性,“会员是学会的基础和命脉,一定要发展各种各样的会员,别人的名片上印上‘中国公路学会’,看起来是小事,但这样才能建立相互的感情,形成双赢的局面”。他甚至还有发展优秀大学生成为会员的想法,“如果从思想上一开始就成为会员,那才是最高境界!”

结束采访时,记者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拥有的最大财富是什么?熊哲清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有一群好朋友,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财。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