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推广七项交通科技成果 |
来源:辽宁省交通厅网站 发布日期:2008-4-14
|
日前,江西省交通厅科教处、江西省公路学会在南昌联合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会上,包括“江西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监控与防护效果评价研究”、“桥梁支座计算机PLC全监控更换系统及成套技术开发”、“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研究”在内的七项科技成果得到推介。 据介绍,“江西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监控与防护效果评价研究”.通过对泰赣高速公路K203至K236段沿线高边坡系统研究,利用GIS建立了可视化数据库,进而对沿线高边坡稳定性和环境情况相关因子进行映射分析,得到了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系统分析了高边坡防护工程的类型及适用条件。比较了各类防护工程施工难易性、受力合理性等,提出了工程效果的初评方法;系统总结了高边坡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提出了适用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不同边坡类型的监控技术与方法;针对泰赣高速公路K211、K203、K236典型高边坡的不同地质条件,提出现场综合监测和室内试验、数值计算综合分析相结合的边坡防护效果监测评价方法:以Matlab fuzzy ToolbOX为工具,综合考虑了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通过Fuzzy—box模糊推理系统建立了边坡稳定性模糊评价模型,实现了边坡防护后效果综合评价。 “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研究”,在中小跨径的桥梁结构中采用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一系列优点: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能有效地控制裂缝,做到强度控制和刚度控制的基本统一,能提高结构的经济跨径;与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加的预应力较小,能解决构件由于预应力过大而出现的缺陷,可以消除张拉事故,充分改善混凝土徐变使结构产生的不稳定状态;采用低预应力,可以使用张拉强度较低的钢筋(特别是粗钢筋)来代替高强度钢筋(或钢丝),施工工艺和方法更简单、便利,施工更安全。 与会专家向记者介绍,这些成果在江西公路桥涵建设、勘察设计、边坡防护及监控、高速公路养护等方面的应用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较强的推广和示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