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交科院又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日,由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与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联合承担的《旋转压实仪在SMA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橡胶改性沥青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研究》两项目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院与江宁区交通局、南京西部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综合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经专家鉴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旋转压实仪在SMA配合比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该项目在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江苏省SMA使用的实际情况,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采用旋转压实设计SMA配合比的设计指标和相关参数以及检测方法,并在连盐高速公路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对SMA技术的完善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首次系统提出了适合于江苏省实际的旋转压实仪的SMA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方法;首次提出了累计压实贡献率指标,并通过累计压实贡献率和稳定旋转压实次数(Locking Point),确定设计旋转压实次数;首次提出了采用旋转压实仪确定SMA混合料VCASGC的试验方法,并以旋转压实20次作为VCASGC的试验次数,提出了压实前后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均应≤VCASGC的粗集料嵌挤状况的评价标准。
  
    项目研究成果完善和深化了SMA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对SMA技术的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橡胶改性沥青在高速公路上的应用研究》
    项目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室内外试验、工程实践等,对湿法橡胶沥青改性机理及制备工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和开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等应用技术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编制了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指南,为橡胶沥青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将废旧轮胎再利用于公路工程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显著的环保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这一研究通过电镜分析、光谱分析、差热分析、组分分析、胶粉化学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橡胶沥青的改性机理,初步提出湿法橡胶沥青改性工艺是物理、化学复合改性的过程;系统地研究了湿拌法、高掺量橡胶改性沥青的生产工艺参数(胶粉来源、细度、掺量、拌合温度等)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首次提出了较完整的湿法橡胶改性沥青生产工艺;系统地提出了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夹层AR-SAMI、橡胶沥青断级配混合料AR-AC13S、橡胶沥青开级配混合料AR-OGFC13S的设计、施工成套技术。
  
    项目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对于推动我国橡胶沥青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综合技术的应用研究》
    项目在国内外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整套的厂拌热再生技术方案,对厂拌热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成果在省道337等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该项目首次提出利用间歇式拌和设备实现厂拌热再生技术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实体工程,回收料的掺量最高达到了50%;改造完成的3000型拌和楼配套1500型回收料加热设备的组合拌和装置是国内目前产量最大的间歇式厂拌热再生设备;首次提出了回收沥青60℃动力粘度的控制指标应满足180~700Pa.s的范围;系统总结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成套施工工艺。
  
    项目研究成果为厂拌热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