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级沥青路面车辙泛油病害的修补与预防性养护技术 |
来源:管养网 发布日期:2007-10-11
|
摘 要: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现象比较普遍,引起的原因很多,其中与预防性养护不到住有直接的关系。车辙是公路的四大病害之一,为此应采取快速的、适用的、经济的和先进的预防养护处治技术。 1.1 对于连续长度不超过30m、辙槽深度小于8mm、行车有小摆动感觉的,可先将车辙内及其周围的尘土杂物清除, 洒水润湿,然后通过对路面烘烤、耙松,添加适当的与原路面相同的 1.2 如车辙、推移的连续长度超过30m、辙槽深度在8mm-3Omm之间,有行车摆动且跳动感明显的或严重颠簸的,应采取铣刨路面上面层或中上面层甚至全部面层,用与原路面相同的适当新料重新摊铺面层的方法。上面层、中面层车辙也可采用热再生技术与设备修补。对于因基层施工质量差引起的车辙、推移,在重新摊铺面层前应先行处理好损坏基层。 1.3 车辙的面积较大、深度较深(大于3cm)时,应按以下方法进行挖槽修理: 1.4 对于1.1、1.2、1.3的方法仍属于传统的修复方法,必须铣刨面层再重铺面层。本文建议推广采用热再生技术与设备修复面层车辙,不仅修复质量好,而且造价经济合理,并可再生资源利于环保,是今后路面养护的必然趋势。 2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处理车辙 3 采用薄层罩面方法进行预防性养护 罩面前要先修补好坑槽,罩面时,路面要用高压水冲刷干净并晾干,然后打上底油(一般0.6kg/m^2-0.8kg/m^2), 摊铺沥青料, 碾压成型后,再铺撒2cm~3cm 厚度沥青石屑,用轻型压路机轻压,冷却后即可开放交通。 4 微表处技术处理车辙 4.1 微表处技术简介 4.2 微表处的适用范围 微表处在国外被定义为一种预防性的养护方法, 即在路基路面结构强度充足,而仅仅是出现了表面功能衰减、轻微车辙和不平整时,为了恢复路面服务功能而采取的一种养护方法。美国国际稀浆封层协会(ISSA)的微表处技术指南中规定:单层微表处时原路面车辙深度不能超过12.7mm,若深度超过12.7mm,车辙需用车辙填补箱单独进行车辙填充处理;深度超过39mm的车辙应首先用车辙摊铺箱进行多层车辙填充处理,建议对原路面存在的裂缝事先进行封缝处理。德国规范中要求:超过10mm 的不平整路面应先行平整。可见,国外对使用微表处时原路面的要求是很高的。 a)原路面结构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否则应首先进行补强处理;原路面存在的局部结构性破坏,必须在分析病害成因的基础上选择沥青层挖补、基层翻修甚至路基土的换填等方式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微表处罩面;微表处不能用于道路的补强。 b)原路面的裂缝必须事先进行灌缝处理。原路面上宽度大于5mm 的未处理裂缝,在通车1个月左右便会反射到路面上;采用国内普遍采用的手工灌缝方法处理过的裂缝, 由于裂缝内杂物清理不干净,灌缝材料与裂缝壁的粘结性较差,灌入深度较小,尽管可以减少微表处表面反射的裂缝,但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灌缝技术。据有关资料介绍,该技术通过专用设备可完成裂缝拓宽、清理、加热和改性填封料的灌入作业,以有效防止微表处表面反射裂缝的出现。 c)深度25mm 以上的车辙必须事先进行微表处车辙填充处理,然后再做微表处罩面,如果车辙深度过大(40mm 以上),建议铣刨并加铺罩面层后再做微表处。 5 面层拥包、波浪的修复技术与方法 5.2 拥包、推移严重, 其高差达5cm 以上时,要做大修, 必要时还须处理路基土,或改善排水设施。 5.3 经过测定如果是强度不足造成的,应对原路面进行补强。 5.4 波浪比较轻微的路段宜利用雨后(或晴天洒水)使磨耗层 处于湿润状态,然后用镐、路刮或拉毛器把高凸部分刮松、刮去,凹陷处拉毛、整平,刮出的粒料如粘性不足,可以添加适当粘土拌和(或筛除过多的细料,添加适当粗料)铺平,及时碾压密实。 5.5 拥包、波浪比较严重的路 段,应铲除高凸部分,重铺磨耗层混合料。其间,宜采用较高塑性指数的粘土,被铲除的材料可 重复利用。 6 建议采用热再生技术与设备修复发生于面层厚度范围内各种路面面层发生的病害 7 路面泛油病害的处理 7.2 对于大段泛油严重,磨擦 系数降低较多,影响行车安全的,可采用碎石压人法处治或铣刨原路面重新摊铺面层。 7.3 可采用路面磨擦系数恢复 设备及机械式喷砂打毛法,将路面上的油膜打除,效果较好, 打毛后路面外观明显改善,磨擦系数由打毛前的32-35,提高到打毛后的54~66 (BPN值,摆式仪测量),但是经过打毛后,在夏季高温时仍易出现泛油现象。 7.4 采用SBR 改性乳化橡胶沥青进行稀浆封层, 效果较为明显,施工速度快,但是由于稀浆封层的耐久性较差,使用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观测,以确定这种方法的耐久性如何。 7.5 必要时可采用微表处封层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提高抗滑性能效果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