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马”冲刺争“头马”——访四川正中路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遗良 |
来源:《中国公路》 发布日期:2008-9-9
|
说四川正中路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中路科)是橡胶沥青领域的一匹“黑马”,这种提法应该能得到道路行业很多人的认可。这个2007年6月才成立的公司,虽然至今不到一年时间,但谈及其在橡胶沥青领域内的影响和工程业绩,已经是让那些在该行业“打拼”多年的公司既无限期待,又十分嫉妒了。
“正中路科之所以能快速成长,这是我国国情、政策和橡胶沥青的特性决定的。”杨遗良介绍说。 既有资源储备,又有应用出路,这中间还缺少一个“媒介”,而这正是正中路科公司杨遗良等企业家发挥用武之地的地方。 “橡胶沥青的应用是未来公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越早进入该行业,就越能奠定规模化竞争的优势,这是正中路科为何要在行业内抢占制高点的原因。”杨遗良坚定地告诉记者。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交通,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增强交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李盛霖部长2008年1月5日在《全国交通会议》中针对交通行业的‘节能减排’做出的重要布署,以及随后又召开了几次‘节能减排工作小组’的专题协调会议,公路行业吹来的环保东风,为像正中路科这样的公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杨遗良高兴地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早在正中路科成立前一年多的时间里,杨遗良已经为该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2007年年初,在正中路科成立之前,杨遗良凭借着自己对世界范围内橡胶沥青技术的生产与应用、以及国内的橡胶沥青市场状况的深入了解和把握,联合同济大学等科研单位,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结合中国道路的实情进行技术改进,共同研发制造出了国内首台橡胶沥青生产设备。 2007年6月,杨遗良在四川成都成立了正中路科,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市场原则,正中路科构建了完善的技术合作及应用平台,并以丰富的科研成果资源为基础,面向道路行业提供高新技术支持和项目支撑,这所有的一切,都为正中路科迅速成长并很快在业内站稳脚跟提供了保障。 另外,杨遗良表示,正中路科成立不久,就受到很多投资公司的关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正中路科最终获得某投资公司先期2000万元的投资,这也创造了新公司成立仅半年即引进风投资金的又一成功案例,而且,根据投资计划,该公司还会相续向正中路科投资2亿元,以助正中路科在行业中的快速发展。
2007年10月1日这个新中国建立48周年的大喜日子,也是正中路科极具意义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正中路科第一套自主研发制造的“移动式橡胶沥青生产设备”诞生了,这不仅填补了我国自主研发制造橡胶沥青整套设备的空白,而且也为正中路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设备基础。 “作为一家以‘道路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想保持在国内道路行业的领先地位,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把道路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应用,才不会被市场淘汰。”杨遗良对正中路科发展的模式和方式进行了仔细设计。 此后不久,同济大学知名道路专家吕伟民教授、薛明教授相继应邀担任正中路科特聘技术顾问。作为道路行业的顶级专家,这两位教授不但在道路材料的科研与教学等技术方面都颇有建树,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他们的加盟,使得正中路科在技术上有了更稳固的基石和依靠。 如今,对正中路科而言,万事俱备,东风亦到,杨遗良等人也正谋划着正中路科更宏伟的未来。 热浪之中 谨慎前行 如今,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业内人士不断奋力推动下,橡胶沥青在道路行业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正中路科也在这热浪中迅速发展壮大,但是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杨遗良“热”昏头脑,他知道,在中国目前橡胶沥青的生产和应用环境下,正中路科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还有许多他们控制不了的未知因素。 “目前国内橡胶沥青市场还非常混乱,有些人以为:简单的把橡胶粉和沥青进行拌合就是橡胶沥青了;或者说买一台生产橡胶沥青的设备,就可以铺筑橡胶沥青路面了。其实不然,准确的讲,铺筑一条合格的橡胶沥青道路应该分为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能不能生产出合格的橡胶沥青;二是橡胶沥青能不能合格的应用到道路当中。这里面有着极为复杂的技术与经验问题,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我想是不能把橡胶沥青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或者做出来的道路也不合格,而这些都只会最终损坏整个橡胶沥青行业的声誉”。杨遗良担忧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