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亚洲沥青市场动态

进口沥青方面,上周五进口沥青的价格基本保持平稳.但来自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强劲需求继续为新加坡沥青价格提供有力的支撑.据新加坡某贸易商分析指出,“我们目前卖到印尼的沥青的FOB价格在530-535美元/吨左右,但10月份出口到越南的价格有望达到550美元/吨以上.而目前新加坡180燃料油的价格在610美元/吨左右,按照沥青价格530美元/吨计算,沥青与燃料油的比值为0.84,高于0.82的合理比值,可见沥青价格已经实现了回归”.

东南亚沥青的高价对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影响,目前到中国的东南亚沥青普遍为长期合同.对于现货,玩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韩国沥青“我们目前仍然在询货,尽管按照500美元/吨的到岸价计算,华东和华南的价格已经出现倒挂,在华北市场尽管利润已经很小,但依然有利润,”来自江苏某贸易商透露.

2008年上半年,国内进口沥青结束了持续四年的增长,出现了小幅下滑.进口沥青的构成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凭借价格优势,韩国沥青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超过了70%,其他各个来源地的沥青的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年,部分东亚和东南亚沥青的市场竞争力依然有提高的潜力.

2008 年上半年,韩国沥青的总量超过了120 万吨,占总量的比例也超过了70%,远远高于过去四年的比例,SK 的大力拓展市场以及GS-Clatex的强势进入,成为了韩国沥青份额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进口沥青品牌,SK 在坚持区域独家代理商的同时,2007年开始大幅增加了对中国的沥青出口,2007-2008年的出口量均维持在130万吨左右,为了让中国市场吸收这些出口量,SK 不但采取了长约合同,给予代理商非常优惠的价格,还成立了不少改性项目,与代理商进行了更深入了合作.过去一年,SK 在不少标段的中标价格都远远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而且随着今年以来沥青价格的持续上涨,SK 为代理商锁定了供货价格,自己承担相当一部分的风险,这都保证了SK 在中国市场的稳步发展.

有SK 的代理商透露,今年以来SK 的沥青的到岸价不但低于其他韩国沥青的价格,也大大低于东南亚沥青的价格.例如:8月中 韩国现货的华东到岸成交价在505 美元/吨左右,但不少SK 代理表示他们的接货价格在上涨了30 美元/吨以后,仍然低于490美元/吨.不少业内人士传闻,SK 通过套期保值的手段回避了部分原油上涨的风险,因此得以维持低价战略,但炼厂并没有确认此消息.但正是因为这种低价策略,使SK 不断夯实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在过去两年,SK 的价格相对平稳,表现为旺季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淡季价格则稍高于市场价格,但今年以来市场价格一直保持上涨,因此SK 沥青的价格基本是滞后于市场价格,可见炼厂为了争夺市场是对贸易商和业主做出了较大的让步”,长三角某SK的代理商也透露了其观点。

目前,SK 正在着手打包国内的沥青业务到香港上市,未来该厂仍然有可能积极推进在中国市场的步伐,某SK 的代理商就预测将来SK 香港公司可能专注于贸易领域,除了提供SK 自产的沥青以外,还可能通过收购、贴牌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

另一方面,自从去年10 月份韩国GS-Caltex 进入中国市场以来,GS-Caltex 的沥青份额就不断扩张,以2008 年上半年月均5万吨的对华出口量计算,上半年累计达到了30万吨,成为了仅次于SK 的第二大国内进口沥青品牌.较好的质量加上地缘优势使GS-Caltex的沥青也得到国内用户的青睐.如果说2008 年SK 基本是维持其2007 年份额,那GS-Clatex 就是有效弥补了台湾和部分东南亚沥青退出后留下的份额.

实行利润最优化策略,上半年台湾进口沥青大幅下滑.2008年上半年进口沥青结构的另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台湾沥青份额的大幅减少.数据显示,自从2005年达到25%的份额以后,台湾沥青的份额就开始萎缩,今年上半年甚至不足5%.2008 年上半年,台塑和CPC 均缩减了对中国的沥青出口,其中CPC 的减量成为台湾沥青大幅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根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CPC大概出口了3.5 万吨的沥青到中国大陆市场,同比大幅下跌超过80%.对利润的追逐是主导了CPC沥青出口政策.

另外,这种利润导向政策,也使上半年泰国和新加坡等东南亚沥青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两个来源地的沥青合计占总量的比例为17.5%左右,而2006-2007年的比例分别为23.43%和25.33%.据了解,在招投标市场,除了新加坡的埃索维持着低价抢标的策略以外,其他东南亚品牌基本没有表现出太激进的举措.另一方面,东南亚沥青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低于东亚的沥青,加上运费上的劣势,泰国和新加坡更愿意出口沥青到东南亚的国家.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