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设富民强国前景广阔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精辟而真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加快交通建设的热切期盼。新中国交通事业在广大建设者的努力下,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年之前,青海省海东区下北山区很穷困。乐都县马厂乡党委书记闫有禄介绍说,当时,4个乡7808户、36186人,其中绝对贫困户3270户,绝对贫困人口16199人;2000年,4个乡农民年人均粮食只有172公斤,人均纯收入只有730元,比海东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了517元。导致这4个乡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就是交通闭塞。

2004年,交通部专门拨款8000万元,按4级标准建设了一条连接4个乡到山下的农村公路,路面宽度4.5至6米。2005年,路通了,老百姓的生活就此彻底改变。马厂乡村民李孝业回忆说,“从前家里只种小麦,靠天吃饭,没有其他收入。公路修通后,种的东西好往山下运了,我建起了塑料大棚,种上了茄子、辣椒、黄瓜,还养了羊。”路通了,商贩也来得多了,有收羊的、收土豆的、收辣椒的。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种再多土豆也卖不出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土豆价也上去了,去年一斤一毛四,今年可以卖到两毛七。羊的收购价也涨了,去年一只180元,今年涨到220元。去年种土豆、小麦挣了5000元,外出打工挣了1800元,家里总共6口人,算下来人均收入有1600多元,比3年前增加了一倍,今年肯定比去年还多。”

一条路,可以让交通闭塞地区的群众从此脱离贫穷、走向富裕,也能让一个落后地区从此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更能让沿路地区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和顺畅。改革开放以来,交通部门不断加大投资的力度,一个立体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

农村公路翻开新篇章。交通部副部长黄先耀介绍说,“十五”期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投资力度之大、增加里程之多、经济社会效益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成为交通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他说,“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仍是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县乡公路要达到180万公里,5年增加30多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

高速公路快速推进。黄先耀说,“十五”期间,我国共建成高速公路2.47万公里,是“八五”和“九五”建成高速公路总和的1.5倍,先后跃上了2万公里、3万公里、4万公里3个大台阶,达到4.1万公里,继续稳居世界第二。按《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我国将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包括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共8.5万公里的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不仅显著提高了运输能力,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强了运输安全性,节约了国土资源,且在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国家经济的机动性、增强国家竞争力以及保障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内河水运前景广阔。交通部水运司司长宋德星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长江水运干线、珠江水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横一纵两网”重要航道、港口等进行建设,使内河水运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五”期间,全国内河水运建设完成投资448亿元,新建千吨级以上泊位437个,新增吞吐能力3.7亿吨,改善航道里程4621公里。

海运向强国迈进。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董学博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港口吞吐量也随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沿海港口吞吐量呈迅猛发展之势。“十五”期间沿海港口吞吐量年均递增19%,2005年达到33.8亿吨。他还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3年稳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港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港。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海运大国,目前正在向海运强国迈进。到2010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将达到45亿吨以上,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达到2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亿标准箱。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司司长王庆云告诉记者,近期全国内河、机场及综合交通网规划都将陆续出台,届时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水运、航空、铁路、管道五大系统、七类交通基础设施全国布局规划将全部出台,一幅壮丽恢宏的交通运输规划蓝图也将全面完成,更加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