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飚升 中国应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伊朗拒绝中止铀浓缩活动,美国筹划单方制裁伊朗,中东局势再度紧张,国际油价也因此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安全成为目前中国国内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讨论石油能源安全的问题上,很多人都会直觉认为,石油能源安全主要是供应的问题,其实,石油能源安全是指以可接受的价格持续获得石油,也就是说除了持续供应外,还要保证价格合理,而这一点常被忽略。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世界上主要石油进口国之一,中国去年石油净进口逾1.36亿吨,但中国对国际油价却几乎没有发言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曾抱怨说:“中国石油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在国际价格的高点大量进口。”

这也增加了国内经济运行成本。据统计,2005年前11个月,中国重点监测的42种主要资源、能源产品进口由于价格上涨因素多支付300亿美元。其中原油由于价格上涨因素多支付118.1亿美元,成品油多支付24.3亿美元,所有多支出的部分,最终都由国内的下游行业和消费者来埋单。

要想保证石油供应的合理价格,除了增加石油战略储备、改革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等等之外,中国还须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改变长期以来的“高买低卖”的被动局面。

争取国际定价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联合谈判机制。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近日也撰文呼吁,中国应尽快启动原油、氧化铝、铜精矿等商品联合对外谈判机制。不过,原油与钢铁的供求机制不同,国家管理方式也不同,这决定了原油联合谈判要复杂得多,不仅需要国内采购方联合起来,还需要世界上各主要原油需求国组织起来,和欧佩克等石油输出国组织进行谈判。要想形成这种机制,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另一种方式就是参与国际原油期货交易。目前,中国石油进口以现货采购为主,长时间没有参与原油期货交易,缺少风险转移机制,只能被动接受抬高以后的油价,这是中国石油“高买低卖”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与原油期货交易,看似容易,却因中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体制而变得困难重重。

首先,中国石油市场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巨头垄断,垄断体制使中石油、中石化完全可以将成本和风险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因此缺乏参与期货交易、规避价格风险的动力。从利益的角度来看,油价高涨,这些公司反而可以赚更多的钱。

近日,中石油、中石化公布中期业绩。中石油上半年实现806.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9.4%,再次蝉联香港最赚钱上市公司;中石化上半年净利润则达到206.79亿元,同比增长14.6%,超出市场预期。虽然今年两大石油巨头开始缴纳特别收益金,也就是所谓的暴利税,但业绩却比市场预期更好。

对此,中石油副董事长兼总裁蒋洁敏坦言,“今年上半年国内两度调高成品油价格,弥补了部分开支。”可以看出,油价上涨对于石油巨头来说,利大于弊,所以以规避油价风险为目的的期货交易也就得不到石油巨头的青睐。

其次,国内石油交易所也无法承担平衡油价的作用。8月中旬,上海石油交易所正式运营,交易品种主要以现货为主,包括燃料油、石油沥青、乙醇、乙二醇等。虽然不少专家对交易所的未来发展表示乐观,认为会逐渐推出原油、成品油期货,影响国内以及国际买家,但实际上,国内绝大多数石化公司对于石油交易所还处于观望状态,仍通过以往的采购渠道进行现货交易。

交易所的尴尬是必然的。目前国内石油行业仍处在高度管制之下,无论是原油还是成品油都是由中石化、中石油统一采购、统一销售,虽然有了交易所,但买卖方地位仍然不均等,“批零倒挂”现象不可避免,市场价格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中国长期无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权,垄断体制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如果不尽快改变现有石油市场格局,争取国际定价权之路恐怕会相当艰难。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