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路管理迈向预防、动态、信息、网格新格局

9月1日,记者从上海公路信息与科技大会上获悉,“十一五”期间,上海公路将贯彻落实科技创新的主战略,立足科技兴路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增强公路服务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基本形成预防性、动态性、信息化、网格化的管理格局。

公路路面——预养护成为未来趋势

自2002年开始,公路管理部门每年对全市公路进行路况检测,并作出路况分析报告,通过公路路面管理系统为养护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辅助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成功开发了路面预防性养护管理决策系统。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别建立了预养护标准,判断路面是否需要进行预养护;建立了预防性养护措施实施前后路面技术状况衰变模型,确定最佳预养护时机和最佳预养护措施;建立了路面预养护对策集,进行预养护措施辅助决策。通过全寿命经济效益比较分析,从“费用——效益”最佳的角度对全市公路所有路段进行分析,遴选出需要进行预养护的路段及其养护时机和措施。

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研究工作的完成,解决了“在适当的时候,对合适的路面进行科学的预防性养护”的难题。在该系统的支持下,2006年度路况分析报告中首次加入预防性养护建议,为实施预养护,实现全寿命养护成本最小化,提供决策支持。今年公路管理部门还将完善路面管理系统预养护决策项目,总结分析本年度预养护辅助决策的效果,对路面管理系统中的预养护功能进行调整,提高路况信息报告中预养护建议的质量。

桥梁安全——逐步实现动态管理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开发,上海公路桥梁安全动态管理系统日前基本完成。该系统是通过采集桥梁构件损坏状况的数据对桥梁结构的安全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得出每座桥梁的安全状况(安全、安全略有疑虑、安全有疑虑),并根据评价结果给出保证桥梁结构安全的建议措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这是通过对桥梁有效的动态和静态实测数据的采集、分析统计,确定的一套计算桥梁安全状况的方法,根据这个方法来对每一座桥梁进行评价,以判定桥梁的安全性。

海公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对全市公路桥梁病害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统计分析之后,总结出了科学的桥梁安全运行动态数据采集方法,建立了桥梁动态数据库;根据全市公路桥梁结构病害类型,建立相应的安全性能评价方法和养护维修对策专家知识库。

目前,该系统已在部分公路桥梁上进行了试用,公路管理部门将在试用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抓紧建立养护维修对策专家知识库,开发便捷式数据采集系统PDA和桥梁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并根据多年的动静态数据积累,建立桥梁的安全性能评估模型。预计明年起将在全市公路范围内推广应用桥梁安全动态管理系统,保障桥梁安全运行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路网管理——着手建设上海市公路网管理中心

根据上海公路管理发展的需求,以及交通部对各省市建立公路网管理中心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完成了上海市公路网管理中心工程可行性论证。该中心建成后,将发挥“五个中心(交通信息中心、应急指挥中心、路网调度中心、联网收费中心、通信中心)、一个服务(公路信息服务)”的作用,综合实现上海公路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路网调度、应急指挥、通信管理、信息服务等动态管理功能。

同时,公路管理部门已启动上海公路行业基础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梳理和整合公路行业现有的信息资源,实现公路行业内部及对外的信息的共享,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时效性,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实现公路信息服务的新突破。

日常养护——谋划网格化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公路养护管理效率和质量,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处置,日前,上海公路网格化管理总体方案已出台。公路管理部门本着“发现、处置、监督”相互分离、互相制约的网格化管理新理念,按照四级平台的整体框架,整合公路管理资源,进行了管理流程再造。

据悉,网格化管理的实施范围覆盖上海公路全行业,公路处网格化管理平台作为市政行业专业网格化平台的二级平台,又是公路行业的总平台,同时,各公路管理署相应建立网格化管理的三级平台,养护作业单位建立四级平台,使公路管理中的养护作业、管理、监督等环节真正形成有机衔接、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闭合系统,达到“条块联手、整合资源、再造流程、强化监督”的总体目标,从而全面提升公路设施管理的能力与效率。在网格化管理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今年年内公路管理部门将完成网格化管理流程和制度的制订,公路设施部件、事件的制订,并明确部件、事件的处理流程和标准;建成公路处二级平台,初步建成三级、四级网格化平台的试点,2007年6月全面建成二、三、四级平台,并完成公路部件、事件的采集与处理,使全行业初步实现网格化管理。

相关新闻
企业新闻专题 - 海川新材
国内沥青动态
厂家分布
icon_top 一周资讯关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