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交通厅:“六大工程”打造安徽交通 |
来源: 发布日期:2007-8-30
|
今年我省将建成总长达600公里的高速公路,而"村村通工程"将让农村大变样,目前我省交通发展正迎来战略机遇期,一系列重大工程即将或正在紧张实施中。 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应超前 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交通发展一大战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铁路、水运、民航、水运等各大交通枢纽,接待出行人员大幅度增加,对综合运输考验空前。宋卫平说,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从规划上要求,必须打破区域界限,使效率达到最大化,在这种背景下,交通建设规划如果不适当超前,处境将非常尴尬。据了解,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已经出台,新的规划明显体现出"超前意识",其中明确,到2010年,我省将初步形成由两种以上交通方式构成、连接全部省辖市、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两纵、五横、三连"综合交通通道网,构成以合肥为中心,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支撑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今年建成600公里高速路 目前我省交通发展已经迎来黄金机遇期,根据我省出台的交通发展规划,今后我省将全面实施"六大战略",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将上马建设,今年全省将有600多公里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是我省通车里程最多的一年,届时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400公里。 今年我省沿江高速东段、铜汤、汤屯、合六叶、阜周、合淮阜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到今年底,将实现市市通高速,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向"水运"大省迈进 在去年11月,包括我省在内的长江沿线七省二市与交通部共同签署了"十一五"时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根据该方案,我省将加快长江航道干支联动,抓好芜申运河、颍上船闸、安庆马窝港区一期工程、马鞍山港人头矶码头等在建工程建设。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江海联运,建成以芜湖为区域性枢纽中心港、安庆为副中心港的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化港口群;重点建设集装箱运输系统、煤炭中转运输系统、原油及石油制品中转运输系统、矿石和矿建材料中转运输系统。八百里皖江黄金水道的功能将更加凸显。 今年,我省水运将开工建设一批牵引性强、对地方经济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大项目。而到2010年,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达到5782公里,其中四级以上航道达到14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3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50万标箱,建成沿江煤炭、集装箱、建材、矿石等大宗散货运输系统。 交通实现融入"长三角" 今年我省将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进程,实现融入"长三角",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在"东向发展"战略指导下,我省交通运输、道路收费等方面将加强与东部融合,而高速公路则不断与东部发达地区连接。今后我省将尽快完成高速公路联网收费 IC卡改造工程,加快高速公路车辆多路径识别技术的掌握推广应用,加强与"长三角"沟通衔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卡通",实现区域联网收费"一卡通"。进一步推广应用GIS、GPS系统,推广应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储值卡支付系统,开展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试点。 交通发展与展望 未来若干年内,我省将加快国家路网通道和省内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形成联结所有省辖市和周边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含一级公路)骨架,建成国家东西铁路通道和沿江铁路通道,发挥安徽省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密切同东西部和周边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以合肥、芜湖为组合主枢纽,阜阳、蚌埠、黄山、安庆为局部枢纽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完善,发挥综合交通网整体功能和效益。加强现有干线铁路和干线公路改造,提高铁路网和公路网技术水平和运输能力,适应铁路进一步提速、增加运量和二级以上公路覆盖全省县以上城市的需要。扩建、改造内河主要航道和长江主要港口,改善内河航道通航条件,增加沿江港口集装箱、大宗散货吞吐能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十一五"期间发展重点是"六大工程": 1、高速公路会战工程。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0公里以上。按照"加密、联网、扩容、提速"的要求,形成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网。加速推进高速公路"东向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无缝对接,与周边省份的6个省会城市、19个地级市连接成网。加速推进合肥及16个省辖市、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间高速公路以及县城连接线建设,建成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六安等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使高速公路与重要港口、铁路、机场和重要旅游景区紧密连接。重点解决好高速公路的过境、过江、过河问题,分别开工新建四座长江、四座淮河高速公路大桥。根据车流量增长的需要,适时进行"四改六"、"四改八"的扩容工作。 2、村村通工程。建设农村水泥(沥青)路6万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1000个,候车亭和招呼站11000个,渡改桥500座。按照统筹规划的原则,以实施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为重点,把村村通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江淮分水岭地区、行蓄洪区、商品粮基地、扶贫开发、旅游、民族乡、艾滋病重点村的道路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渡改桥工程、农村客运站点专项建设相结合,提高通达深度和通达质量。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多方筹资,在落实国家和省定额补助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的投入力度。按照建管养运同步的原则,勘测上采用GPS系统确定建设里程;技术标准上以四级公路为主,充分利用老路,减少占用农田,保护生态环境;管理上实行统一领导,严格监督,严格采购,严格招投标,确保质量;养护上明确职责,建立新机制,实施全面养护工程;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上,做到站点与公路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路通车通"。 3、国省干线公路通畅工程。以构筑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相协调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体系为目标,以"优化布局、向东联网、完善功能、服务优先"为原则,完成5000公里国省及重要县道改、扩建任务。大力实施安保工程、山区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平原地区路容路貌整治工程、文明样板路创建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和公路信息服务工程,着力提升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到"十一五"末,实现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的对接联网;省辖市以一级公路,县域和重要经济区以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连接高速公路;市与县、县与县之间以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国省道和重要县道东向41个出口路原则上达到或部分超过邻省标准。 4、江河水运跨越工程。加速推进"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全面建设"两干三支"(长江、淮河、合裕线、芜申运河、沙颍河)水运主通道和"五条区域性重要航道"(涡河、浍河、兆河C西河、青弋江、新安江)工程,新增四级以上航道里程325公里,使四级以上航道达到1400公里,初步形成我省内河航道网骨架体系。合理利用岸线资源,以深水码头、专用码头建设为重点,加快主要港口和区域性重要港口建设,新增泊位221个、港口吞吐能力1。36亿吨,基本建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大中小结合的港口体系,使安徽港口密集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2010年,全省内河港口吞吐量达到2。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2万标箱。 5、交通信息化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的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系统,提高以智能交通为代表的交通信息化水平。以公路、水路、运输、行政四大数据库群为基础,建设省市两级数据信息中心。构建公路交通、水路交通、道路运输、交通行政等四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和推广交通应急处理、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和交通综合运行三大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的内网、外网两大门户网站。构筑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安全、标准等三个保障体系,确保交通信息化建设运行和管理的顺利实施。 6、运输保障提升工程。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进企业进行重组、兼并、联合,实现规模化经营,培育一级道路运输企业2家以上。大力推广厢式车、集装箱车、冷藏车等专用运输车辆,重点发展多轴大吨位重型货运汽车。大力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进程,使船舶保有量达到1500万载重吨,平均吨位长江干流达到600吨,长江支流和淮河水系船舶达到300吨。加快国家、省公路运输枢纽、农村客运站、港口运输体系建设,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货运站场、港口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物流产业,重点建设合肥、芜湖等5大物流园区以及13个物流中心,健全以合肥货运交易所为中心、以16个市货运信息中心为依托的货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快速、舒适的直达客运,提高直达客运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客运网络,确保通公路的行政村通车率达96%以上。出台并完善交通运输应急预案,建立高效运转的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处置能力,保障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对交通运输的应急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