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新材料——高性能沥青混凝土 |
来源:中国公路网 作者: 发布日期:2006-7-19
|
公路工程新材料开发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是研究和推广路面新材料,改善路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大大降低养护成本。当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路面新材料主要是高性能沥青混凝土和改性沥青。其中,高性能沥青混凝土可分为两大类:密实类沥青混凝土和多孔隙类沥青混凝土(粗集料断级配)。 一、密实类高性能沥青混凝土 密实类沥青混凝土分三种:传统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如德国的玛蹄脂碎石沥青混凝土(SMA)、法国的薄沥青混凝土(BBM)等;细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如英国的热压式沥青混凝土(HRA)。当前各国总的趋势是采用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其中,SMA是密实类高性能沥青混凝土中抗滑性、耐久性较好的一种路面新材料。 SMA(Stone Mastic Asphalt)又称玛蹄脂碎石沥青混凝土,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粗集料(>2毫米颗粒常占70%~ 80%)和沥青、填(粉)料及纤维(一般常用木质素纤维)组成的胶泥(三者含量常是6%~7%、8%~12%和0.3%),属于粗集料断级配密实类沥青混凝土。马歇尔试验混合料的空隙率为2%~4%或3%~4%,有的国家用3%~5%。早期主要使用纯沥青,现在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改性沥青。 二、多孔隙类高性能沥青混凝土 多孔隙类高性能沥青混凝土材料(PA)常被用做表面层或磨耗层(PAWC),一些国家称其为开级配磨耗层 (OGFC)或排水磨耗层。经压实后,PA约有20%以上的孔隙,从而在面层内形成一个水道网。降雨时,落到PA表面层表面的雨水,可通过PA层内部的孔隙流动并排出路面外,而不在表面形成水膜和径流。在雨水较大且不能及时排除的情况下,路面表层虽然仍存在径流和溅水现象,但程度要轻得多,一旦雨水减少,表面径流便立即消失。因此,它能减轻或避免降雨过程中车辆在常规路面上高速行驶时经常出现的水漂、车后溅水、喷雾及路表反光等现象,使道路标志在雨天环境下仍较清晰,易于驾驶员辨认。PA表面层的这些优点使高噪声。速行车更安全,并能明显减少车内、车外的轮胎滚动 |
免责声明:本信息真实性未经本网证实,仅供您参考,中国沥青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若有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